先是说粮食、盐等大宗交易均由治粟内史管理乃是先王时期商鞅留下的旧制。而在集市上的这些交易中,绝大多数是手工艺产品或是来自农村、林地、渔业等方面的非直接性农产品的互换。这本身并无异常。
但问题出现在大部分交易并非依赖货币交易的情况。虽然每个物品都标有价格,实际上最主要的成交方式仍然是物换物,仅使用作为通用硬通货的秦国的「半两」进行的交换非常稀少。扶苏拿出了一个半两铜钱,想要交易一些桃子,周围的民众却是以一种看他像呆瓜的眼神偷偷盯着他。
卖桃小贩上下观察一番,然后有些疑惑地询问:\&公子您是给家宅购买补货吗?\&
\&不是啦,我只是想尝尝新罢了。怎么回事啊?\&扶苏略带疑惑,心里暗想道:明明写明桃子三两一钱,是要骗我的零花钱么?
\&您这个钱只能买我这里大约一半的桃篮呢……\&
\&逆天操作啊,你这个误导标价……\&尽管律令要求必须明确标价,可这样的手法,实在让人无法理解和接受……扶苏眉头微皱,最后用掉了两张半两铜钱,将含篮子里满满的桃子买了下来,然后在他的眼中成为大家眼中待宰肥猪的样子中迅速消失在人群中。
一段时后,护卫整齐簇拥下,扶苏的驷驾小车来到了治粟内史府前。随门侍候官员通报完后,当仁不让地担任起治粟内史之职且从前负责水系治理的官员郑国,匆忙走出迎接;陪同前来的,除了尊崇的太常(礼仪官)胡毋敬之外,还包括掌太史令(文献与记录官)之职的董汤三人汇在一起。
一句未尽的客气话未及说完,当年作为财务主管、如今晋升的平准官以及他的手下便如水流般的档案呈递给扶苏。
扶苏挑选几页重要文档快速翻阅,在对照今天看到的各种异常后推断得出结论:
秦帝国的隐患已经显露!
从皇帝陛下完成统一以来,无论是道路规格的相同,还是文字标准一致以及度量衡的标准统一对外币制也不例外的执行了一套标准化制度。
也就是说,之前在各个国家通用的钱币,现在只能够回到重新熔炼的阶段。
秦国的法令坚决要求,全境的百姓都使用秦国出品的“半两”钱。
其背后的深层次理由在于,秦国多年连续作战,财政重压已经超出了其承受能力的极限。
此类举措,仿佛是当代某国通过干预汇率的方式来维持经济平衡。
当出现了赤字,就会大规模地印制钞票,并迫使其他国家的民众为其承担财务代价。
这一点,在不同国别间的金币与钱币的分量比较上就能体现出来。
像燕和齐的铜币含铜30克、三个战国时期诸侯所用的钱币——\&布币\&大约也拥有含铜20克;楚的货币蚁鼻币,虽比其它稍轻些,只有约3克,但却具有以黄金货币 \&郢爰\&作为稳定的基准货币储备的价值!
相对地,秦国的\&半两\&则只是含有大概8克左右的纯铜!
肩负起全境广泛推行半两币,并且规定半两者与之前六个国家使用的老式硬通货等价交易的背后意义是什么?
是一种强制性没收的行为。
随着大量秦朝“半两”钱涌入到各个地方的市场之中,其价值急剧下降,通货膨胀问题变得越发严峻,面对这些情况,秦始皇帝又是怎么回应呢?
方法很简单:收集全国的兵器,把它们改铸成为共十二尊的黄金雕塑,以此消耗大量用于流通的金属,从而间接控制流通领域的铜资源,既削减六国民众反政能力又回收市面上潜在的财富储备!
随后的步骤便是把富豪移民至首都,修建长城、大运河、兵马坑等重大工程。
各种行动旨在彰显秦国的权威,同时也是利用权力手段强力拉动经济的扩张速度,使得货币价值能快速得以增强。
对于那些迁移至秦都的数万名富绅而言,为了确保他们资产的稳定增值,不得不用大举售卖老家的土地房产,换取秦半两者。再加之中华民族长期秉持的储蓄理念使半两者成为了市面上极稀缺的\&商品\&,进而在这样的背景下,又进一步提升了\&半两者\&本身的购买能力。
结果便是:
在货币变得稀缺与物品却相对过剩的情形下,一个非常严峻的后果出现了——市场出现严重的通货 。
谈论货币,其实只是小小的金属片。
当对重要的自然资源,如盐矿和铁石等实行国家独揽的政策时,只要进行加工制造,就足够多供应出大量的货币需求。甚至在此过程中掺杂如铅或者锡之类的元素来降低贵金属的纯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