瑜伽是梵文 Yogo 的音译,它本来的含义就是“和谐、统一”之意。瑜伽发源于印度这个神秘的国度,拥有着超过五千年悠久而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被世人赞誉为“世界的瑰宝”。
印度瑜伽实则是一种融合了提升自我意识,并助力人类充分挖掘自身潜能的哲学理念和相关运动体系于一体的独特存在。这种特殊的运动形式旨在实现人的肉体、内心以及灵魂三者间的高度协调与完美统一。
瑜伽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大约五千年前那古老的印度时期。在那个久远的年代里,最初的瑜伽修行者无一不是充满智慧的杰出科学家。无论严寒酷暑,这些瑜伽行者始终坚持不懈地在白雪皑皑的喜马拉雅山脚下探索大自然的奥秘。他们全神贯注地观察各种动物,细致入微地研究它们究竟是怎样巧妙地去适应周围环境,又是如何有效地完成呼吸、进食、排泄、休憩、入睡以及战胜病魔等一系列生命活动的,并据此结合人类的身体结构和系统,解析精神如何左右健康,研究出控制方法。
瑜伽,一种古老而神秘的修行方式,旨在追求身心的完美融合,让人感受到大自然的和谐与宁静。它可以激发人体潜在的能量,唤醒内在的智慧和灵性。这种早期的瑜伽形式,被称作前古典瑜伽,它见证着瑜伽最初的演变历程,但由于当时缺乏文字记录,大多都是通过口口相传的方式,由师傅传授给弟子。其中,静坐、冥想以及苦行,成为瑜伽修行者们关注的核心焦点。
大约在公元前 300 年左右,印度大圣哲、瑜伽之祖帕坦伽利横空出世。他以超凡的智慧和卓越的才华,创作出了传世巨着——《瑜伽经》。这部伟大的作品首次将瑜伽系统性地整理成一个完整的体系,为印度瑜伽的真正形成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从此以后,瑜伽修行有了明确的方法和规范,不再是零散无序的状态。帕坦伽利也因此备受尊崇,被誉为“瑜伽之祖”。
在《瑜伽经》中,帕坦伽利正式确立了瑜伽行法的八大分支体系,分别是:制戒、内制、体式、呼吸控制、制感、专注、冥想和三摩地。这八大体系相互关联、相辅相成,共同构建起瑜伽修行的宏大框架。每个体系都有着独特的目标和作用,帮助修行者逐步提升自我,实现内心的平静与解脱。
在此之后,印度瑜伽被称作后古典瑜伽,它主张,单纯的认知、推理甚至冥想并非实现解脱的唯一途径,而必须借助于苦行修炼技术所引发的生理转变和精神体验,方能抵达“梵我合一”的境界。于是乎,这个时期诞生了节食、禁欲、体位法、七轮等元素,并与咒语相互融合,成为后古典时期瑜伽的精髓所在。
自 19 世纪起,现代瑜伽应运而生,其创始人乃克须那摩却那,享有“现代瑜伽之父”的美誉。
历经数千载的传承与演进,瑜伽已繁衍出众多流派。正宗的印度“古典瑜伽”涵盖了智瑜伽、业瑜伽、哈他瑜伽、王瑜伽以及昆达里尼瑜伽这五大体系。各个瑜伽派别的理论差异显着。
智瑜伽,倡导培育知识观念,旨在从无明中挣脱,臻至神圣知识之境,进而企盼与梵融为一体。智瑜伽认为,知识有低等和高等之别。寻常人所说的知识仅仅局限于生命和物质的外在表现。这种低等知识可以通过直接或间接的途径获得。然而,智瑜伽所追求的知识并非普通的学识,它需要瑜伽修行者将目光转向内在,穿透所有外在事物的表象,去亲身感受并领悟那位创造世间万物的神只——梵。瑜伽师们会通过吟诵古老且被视为上天启示的经典着作,深入解读其中蕴含的真正奥秘,从而获取神圣而又深邃的真理。借助瑜伽的实际修炼,瑜伽师能够提升生命的气息,并开启头顶的梵穴轮,使得梵能进入身体,进而获得至高无上的智慧。
业瑜伽,“业”即指代行为。业瑜伽坚信,行为乃是生命的首要体现,涵盖了日常生活中的方方面面,如饮食穿着、起居住行、言语交流以及举手动足等。这种瑜伽流派主张将精力完全专注于内心的世界,借助内在的精神活动,引领出更为完美的行为举止。瑜伽师往往选择极端自律的苦修方式,历经无数善举,尊崇神明律法,对自我严格要求,坚守苦行之道,清心寡欲。他们深信,一个人最好的朋友与最坏的敌人皆源于自身,而这完全取决于他自己的所作所为。只有完全的奉献和皈依,才能使自己的精神、情操、行为达到与梵合一的最终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