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种观念可以追溯到尼赫鲁时代。在 20 世纪 50 年代中期,苏联和美国都支持印度成为联合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但是,尼赫鲁却回应道:“我们当然无法接受这个提议,因为这意味着要与中国决裂。像中国这样伟大的国家没有资格加入安理会,这显然是不公平的。”他的这番话表明了印度当时对中国的尊重和认可,同时也反映出印度在国际事务中的独立立场和自主决策能力。
尽管面临来自美苏两个超级大国的压力,但尼赫鲁仍然坚持自己的观点,显示出他作为领导人的坚定信念和智慧。这段历史也提醒我们,在处理国际关系时,应该尊重各国的主权和利益,避免将自身意志强加于人。只有通过平等对话和合作,才能实现真正的和平与稳定。此外,这也让我们认识到,一个国家的地位和影响力不仅仅取决于外部支持,更关键的是自身实力和在国际舞台上的积极作用。
印度此刻并未着急进入安理会,即使身为堂堂大国,印度也确实应该在其中占有一席之地。尼赫鲁坚信,安理会应当在印度所挑选的恰当时机接纳它成为会员,唯有如此,才能够提升安理会的威望。然而时至今日,印度却迫不得已地呼吁联合国推行“结构性改革”,并游走于各个成员国之间,争取他们对印度成为安理会常任理事国一事表示支持。
除此之外,印度对强国地位的执着追寻或许会让政府分心,导致其无法集中精力去处理本国的内部问题。纵观历史长河,有许多国家都是在解决国内经济社会问题的同时,积极拓展海外生存空间,努力获取并维护海外利益,并全力发展国家硬实力,最终成功踏上了强国之路。反之,类似印度这种将解决国内问题与对外发展割裂开来的情况却是凤毛麟角。假如印度持续忽视国际发展的大趋势,总是按照自己的节奏和方式缓慢前行,长此以往,想要成为强国恐怕只会是痴人说梦。
二十世纪七十年代末期的时候,中国和印度这两个东方大国的经济总量基本处于同一水平线上,可以说是旗鼓相当。然而,从那个时候开始,中国仅仅用了三十年左右的时间就迅速崛起,成为了全世界都为之瞩目的强大国家,其军事力量和政治影响力更是与日俱增。相比之下,印度在过去的三十年里虽然也取得了一定程度的进步,但与中国相比就显得黯然失色了许多。
究竟哪种发展模式才是真正行之有效的呢?哪个国家对于如何成为一个强国有着更加务实的认知呢?通过对比中印两国在这段时期内的发展历程,我们不难找到答案。
最后,让我们来探讨一下印度追求强国梦想的前景展望。
一直以来,印度的国家治理体系都存在着众多棘手的难题。印度不仅缺乏宏伟的国家战略以及实现这一战略目标所必需的坚定政治决心,而且对于如何合理地运用软实力和硬实力也没有形成清晰明确的认识,更谈不上始终如一地贯彻执行了。此外,印度的外交政策明显缺乏地缘战略方面的远见卓识,其国家安全政策的核心关注点仅仅局限于南亚次大陆地区而已。至于印度的军事实力和国防工业的发展状况,同样还远未达到成熟完善的阶段。
莫迪在迎战对手和运用权力上似乎更加得心应手,对印度在世界上的地位也更胸有成竹,但他仍然缺乏高瞻远瞩的国家战略思考和对硬实力的深刻理解,并未对旧体制进行破旧立新,只是在其基础上制定了新的计划,旧的思维模式依然像幽灵一般影响着他的决策。长此以往,印度恐将再次与成为世界强国的机会失之交臂。印度要成为真正的强国,仍然任重道远,困难重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