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如白驹过隙,转瞬便来到了 1982 年的年末,也意味着这一学期即将结束,朱楠武这一届的大学生迎来了他们的毕业季。
毕业季的到来,让各大高校都弥漫着紧张而喧闹的气氛,即将毕业的老生们更是如此,他们焦虑而忙碌,为未来的工作单位担忧,忙着与大学数年结交的朋友、老同学告别,联络感情。
朱楠武也不例外,他在这个毕业季十分忙碌。别忘了,他在大学四年里结交了不少朋友,比如张铁山等人。
张铁山等人的工作已经确定下来,张铁山要回到自己东北老家的进出口单位工作。这是他极力争取的结果,因为按照往年的惯例,像京大这样的一流名校毕业的学生,一般都会被分配到京市及周边地区的单位。
尤其是在国家急需各方面人才的时期,而张铁山他们又是高考恢复后的第一届毕业生,自然会受到一些重要单位部门的青睐。更何况,张铁山还是外语系的,那些与外国人打交道的单位部门,如外贸单位、翻译岗位等,都急需这样的人才。
可以毫不夸张地说,在八十年代初,外语系毕业的学生就如同香饽饽一般。特别是高考恢复后的第一届毕业生,只要能顺利毕业,像张铁山这样从名牌大学毕业的外语系学生,甚至都不用像其他系的学生那样,为了谋求一个好的分配单位而四处奔波忙碌、走关系。大量好的外事工作单位会主动找上门来。
如果张铁山愿意,他完全有机会留在京市工作,但他却主动选择请求分配回自己的老家。很多人得知这个消息时都感到诧异和不理解,甚至有人觉得他傻、脑子有问题。要知道,当时几乎所有的毕业生都渴望能分配留在京市这样的大城市,就像朱楠武所在的班级,除了个别几人,其余人都留在了京市工作。
不少人甚至为此费尽心思、四处奔波。这也是人之常情,毕竟大城市的生活条件好、工资待遇高、机会也多。别说现在,即便是再过几十年,大学生毕业后找工作,首选也都是那些一线大城市。
然而,朱楠武对于张铁山打算回东北老家工作的选择却有不同的看法。在他看来,张铁山的未来未必会比其他选择留在京市的人差,甚至可能更好,有望成就一番事业。
别忘了,东北地区与毛熊国毗邻接壤,机遇绝对不少。毛熊国由于特殊的国情和生产结构,导致其重工业虽然发达,但轻工业体系却不完善。简单来说,就是毛熊国能生产飞机大炮、电视电表箱等重工业产品,而且产能过剩;但他们却无法生产足够的毛巾、牙刷、肥皂、暖瓶等生活物资和轻工业产品。要不然也不会有后世流传的说法,用一个暖水瓶、一包毛巾就能在毛熊国换一台彩电、一辆小汽车的情况。这足以说明这个时期毛熊国国内轻工业产品的短缺程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