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章 各抒己见(2 / 2)

“说起大渡河,我就十分敬佩我们的红军先辈们”,李超也无限感慨地说道:“在石达开兵败大渡河72年后,1935年5月,长征中的红军选择了和石达开太平军几乎一模一样的路线,结果强渡大渡河,顺利成功。”

“是啊,历史总是有着惊人的相似”,罗青阳接过话茬,附和道:“红军强渡成功,除了有一个英明团结的领导集体外,还得益于一个正确的少数民族政策。”

赵元龙感同身受,赞同道:“当年刘伯承率领先遣队进入彝族地区时,就严令不要招惹彝族人,尽量做到‘打不还手,骂不还口’,赢得了彝族同胞好感。最关键的是,刘伯承和彝族首领小叶丹结拜为兄弟,主动协调彝族内部各土司间的矛盾纠纷,并给予彝族人物质和精神上的帮助。红军公平对待彝族人,没有歧视,这让彝族兄弟们安心。”

“嗯嗯,纵观历史,的确如此”,李超思忖片刻,说道:“我们红军和彝族的军民关系搞得非常好,不仅没有添乱,而是给予了帮助。当年石达开没能妥善处理好少数民族关系,不但没有争取到彝民的支持,反而遭受四处围剿。这就是历史成败的最好注解。”

“以利相交,会被更大的利益打破;以情相交,最后反倒会赢得更多支持”,梅六奇摸了一把自己脸颊,再次感叹道:“在和当地的彝族重要人物交往时,石达开太平军用钱开道,刘伯承红军用情交流,这就决定了后来的一半结果。”

“可惜了,响当当的英雄豪杰,赫赫有名的太平天国第一名将,翼王石达开却在最后关键时刻,‘舍命以全三军’,被清军诱捕,落了个凌迟的悲惨下场”,李超唏嘘不已。

赵元龙惋惜地说道:“我最近查过历史资料,太平军当年数千人突围至老鸦漩,若破釜沉舟向东南清军防守最薄弱的大树堡猛冲,还是有可能逃出生天的。

但是石达开眼见部下伤亡惨重,却失去了继续战斗的拼搏精神,遂写信请降,对敌人寄予不切实际的幻想,最终上当受骗。唉,还真是印证了‘慈不掌兵’这句古训。”

“纵观石达开在大渡河畔的几个月活动,我们看到太平军虽然与清军多次激战,但最后还是没战斗到一人一枪,沦为了封建伦理的牺牲品,翼王石达开应对这场悲剧负主要责任”,顾寻雁思索着,说道:“如果要追溯石达开大渡河失败的根本原因,我认为,还是太平天国封建化而造成的内讧。”

云晓烟忽然站起身子,走到门口,警惕地往外望了望,见走廊里空无一人,便返回座位,轻声对大家说道:“刚才听了大家的讨论,深受启发,我现在已经彻底明白了。为什么石达开一直谦辞‘义王’不受,但却在藏宝诗图上的将‘翼王’写成‘义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