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力本渐渐地有了一些积蓄。为了能融入当时的精英阶层,王立本置办了几身像样的行头,还专程去使馆区的一家西洋人开的牙科诊所里,把两颗长得歪三扭四的兔牙般长长的门牙给弄成了两颗金灿灿的大金牙。
打那以后,嘴一张,阳光一照,便金光灿烂,既有身份又显得富贵。
渐趋王力本这个名儿在汉口镇被人淡忘了。王大牙成了他的正式的称号。认识他的人都会直呼其“大牙”,王立本也乐得别人如此称呼他。
王大牙赚了些钱后,就又在后湖贫民区找了一个小自己十多岁的黄花大闺女,续了弦,又生得一女儿,取单名盼字,小名儿盼儿。
话说王大牙多年来一直经营山货,是为坐商。后来为了保证货源以及质量,增加货物利润,便大胆涉足于山货原产地采购,派伙计或者亲自前往山里低价倒腾山货到汉口,高价卖出,然后再把山里急需的物资运进去,一来一往,利润翻了一番。
但王大牙和汉口其他做山货买卖的人一样,都苦恼于山里的货源虽然充足,就是怎么也运不出来,这样就直接影响了他们的交易。
深山老林里有时连一条供人行走的便道都没有,大马车甚至连驮马队都无法通行,经常会摔死在山崖。
进出深山运送货物,唯一的通路就是堵河这条水路。
但这条险恶的水路动辄就会翻船,只有极少数不要命的船把式才敢跑。
像杨浩宇高祖父杨崇武这样,跑了多年都没有出事故的,简直是蝎子粑粑——独一份。
一直以来,王大牙总是找杨浩宇高祖父从山里运送货物,从来没有出过任何差错,他对杨浩宇高祖父把船的好手艺佩服的是五体投地。
日益扩大的山货需求和有限的运输能力,本来是制约王大牙事业发展的瓶颈,但这个镶着两个大金牙无比精明的商人却从中嗅到了不可多得的商机……
王大牙在沈家庙等候多时,终于截住了满载山货顺汉水而下的杨浩宇高祖父杨崇武。
在沈家庙的的锦福茶楼里,王大牙开门见山。他说他要进军船运行业。他要打造十几条木船,招兵买马,组成船队。打船的钱由他一个人来出,船队由杨浩宇高祖父杨崇武来管理,线路就是杨崇武现有的线路。上水的回头货源由王大牙组织,王大牙的伙计会进到山里设置山货收购点收购山货并出售山里必需的油盐酱醋茶、针头线脑等等必需品。出山的货物全部由杨浩宇高祖父负责运到汉口沈家庙,大牙负责下货出货,杨浩宇高祖父负责船只和货物运输途中的安全,在自己生意不忙的时候,也可以接其他山货行的运输生意。王大牙承担船工工钱和沿途开销,并给杨浩宇高祖父运输与山货利润的两成。
多年的堵河水运,高祖父杨崇武实际上也早就看到了这个商机,但苦于自己能力有限,一直无法施展手脚。
所以,杨浩宇高祖父几乎没有怎么思考就爽快地同意了与王大牙的合作。
王大牙便四处筹资,几乎倾其所有在汉阳船厂打造了十艘适应堵河运输的杉木帆船。杨浩宇高祖父又去找来几个熟悉堵河水情的老船把式,再在码头上招募了几十个原来“拉洋荒”的强壮码头工做船工。
试水、试航、操练,没多少日子,一支浩浩荡荡,堵河上规模最大的船队就诞生了。
此后一年间,杨浩宇高祖父杨崇武带领着船队沿着汉江沿途落货、上货,回头再把收购回来的山货运往汉口,生意做的风生水起。
祸福旦夕,该来的最终还是来了。
第二年的夏季,杨浩宇高祖父那十几只帆船和往日一样,装满了货物从汉口出发。
汉江主流上一路是顺风顺水。到黄龙口后绕韩家洲进入了堵河,继而过叶大、叶滩、姚坪,通过竹山两河口,进入官渡河,再上行至白河。
半个月后,船队抵达老码头。
时间恰好在一个晴日的傍晚。
火红的晚霞映照在老码头客栈的山墙上,炊烟正袅袅升起,温暖的晚风拂来阵阵诱人的香味……客栈老板,年轻的梅寡妇正在山墙下翘首以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