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10章 入楚之难(1 / 2)

公元前489年,孔子63岁。

祖国鲁国,国君为鲁哀公,已经当了五年国君了。鲁哀公的工作与生活比较轻松,因为整个鲁国都被三桓牢牢掌控着。

此时,鲁国的卿大夫为大司徒季孙肥,大司马叔孙州仇,大司空仲孙何忌,大司寇公鉏极,大司士子叔还。

公元前492年夏,鲁国前执政上卿季孙斯去世前,曾留下遗言,希望鲁国能召回流亡在卫的孔子回国治政。

当时,孔子与众弟子经过认真研究后,得出的结论是暂时不能回鲁国,危险指数过高。

那是因为季氏家族在季孙斯去世后发生了重特大事变,最后由季孙肥窃取了宗主之位。季孙肥得位来路不正,又怎么可能真正能够执行已去世的父亲季孙斯的遗命?

所以,孔子虽然放弃了回国机会,但让冉求先回鲁国看看。

冉求本就是季氏家臣,凭其高尚的德行、渊博的学识、非凡的管理能力,再加上本就与季氏家族有渊源,故很快就被季氏家族录用为家臣。

鲁国国内,此时可谓三桓团结,过过二流诸侯的日子不成问题。且鲁国早无争霸雄心,故总体上比较太平。

鲁国念念不忘的,是蚕食邻居邾国。这些年,邾国被鲁国整惨了,整个国家已然四分五裂,城邑不断被鲁国侵占。

鲁国的国际眼界,主要的就是邾国。嘴边的肉,不能让人家给吃去。

这是当时传统中原诸侯列国的普遍心态,即列国时时不忘抓住楚国无力北上、晋国内乱不已之大好时机,趁无人来主持江湖公道之际,蚕食吞并周边小国,以壮大自己的实力。

如宋国,向传统敌国曹国下了手,整个将曹国整得奄奄一息。需要提前说明的是,再过一年,即公元前488年,春秋十二诸侯之一的传统中原诸侯曹国,将亡于宋国。

宋国吞并曹国的过程中,牵涉到了同为宋国世敌的郑国。于是,郑国与宋国也打得不可开交。

鲁国吞并邾国的过程中,同样也牵涉到了其他诸侯,那就是早就有意剑指中原的军事强国,吴国。

不甘心即将退出春秋舞台的邾国,得不到中原列国诸侯盟主晋国的庇护,也得不到强大的齐国的庇护,转而投向了吴国。

于是,吴军抓住机会北上了。

吴国北上争霸,势必掀起滔天巨浪。

晋国无力主持中原诸侯联盟具体事务,在平定了中行氏、范氏两大家族叛乱后的晋国,此时是赵、韩、魏、智四大家族掌权。

四大家族把全部精力都放在壮大家族实力上,哪还有闲心管你们列国诸侯那点事?

而且,为了利益最大化,晋国将三军六卿制改革成了两军四卿制,去中军,仅设上下两军。

晋国,只需要四大家族就够了,不需要六大家族。

上军元帅赵鞅成了晋国的实际掌权者,在瓜分了中行氏、范氏两大家族地盘后,为进一步扩大赵氏家族势力,赵鞅盯上了鲜虞国。

于是,晋国以惩处鲜虞国帮助中行氏、范氏叛乱为理由,大举向鲜虞国发起了进攻,攻占了大片地盘。

这些地盘的获得,说好听一点那是晋国的国土面积得到了扩充,但实际上,是晋国如今的第一大家族赵氏家族实力得到了扩大。

既然晋国不管春秋江湖了,那按理一心想着欲取代晋国成为中原诸侯联盟盟主的齐国应该要跳出来了。但令列国诸侯目瞪口呆的是,齐国整个乱了!

一代雄主齐景公去世后,其子公子荼继承君位,但国政大权被田氏、鲍氏等家族掌控。

就在孔子与众弟子还在陈、蔡、楚一带为前途命运而奔走时,公元前489年秋,齐国公子阳生在田氏家族一手策划下,发动政变,弑杀了国君荼,抢占了国君之位。

齐国先是因齐景公时期倾全国之力与晋国争霸,趁晋国内乱之际,组建了中原列国联盟强势讨伐晋国,结果大败亏输,国力严重受损。

如今又是国内爆发政变,随着国君被弑杀,一大批公族大夫受到牵连,国力更次严重受损。

此时的齐国,完全泯灭了春秋争霸的雄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