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些大事,当然影响着孔子在政治上的追求路线。我们先理一理以晋楚吴齐为主角的国际线。
晋国,内乱终于快要基本平息了。此时的中行氏、范氏、邯郸赵氏被完全围困,在不久以后赵氏为首的赵、韩、魏、智四大家族,彻底灭了中行氏、范氏两大家族。
从此,晋国不再有六卿,而只有四卿。晋国的政治军事体制,也由三军六卿制,改成了两军四卿制。
长期内乱后的晋国,综合国力下降。四大家族为紧紧抓住手中权力,干脆裁撤了中军,而仅设上下两军。赵鞅为上军元帅,任执政上卿。上军佐韩不信;下军元帅魏侈,下军佐智申。
至于晋国公室,此时的国君为晋定公,这个晋定公,不提也罢,因为整个春秋江湖,整个晋国,貌似与这位姬姓晋侯无关。
晋定公最多只能算个富家翁,在晋国政坛上,已经完全沦落为傀儡。
为了恢复国力需要,更是为了全面报复齐国、卫国、鲁国、郑国等反晋联盟的需要,雄才大略的赵鞅选择了与传统竞争对手楚国交好的外交政策。
于是,此时的晋楚关系是友好关系。由于楚国与秦国是传统的盟国,晋国与楚国修复了关系,那与西线的秦国自然也和平相处了。
晋国最想打击的是三个国家,即齐国、卫国和郑国。尤其是齐国,不但是反晋联盟的带头大哥,更是在晋国内乱时强力突袭晋国,使晋国遭受了巨大损失。
如果不是赵鞅实乃这个时代枭雄中的战斗机级别的牛人,说不定晋国已然被齐国给拿下了。
更何况,此时已经在晋国内部权力斗争中完全落败的范氏、中行氏两大家族宗主士吉射、中行寅都逃到了齐国。
晋国,怎么可能饶过齐国?
正当晋国正准备对齐国发起全面进攻时,齐国自己却乱了。
齐国国君齐景公去世后,齐国由于长年战争导致的隐患全面爆发,国内矛盾重重,继位的齐国国君齐安孺子根本无力掌控。
于是,齐国终于爆发了内乱权力斗争,国君连续被干掉,原本掌权的国氏、高氏、晏氏等大家族在斗争中落败。
此时的齐国,完全由鲍氏、田氏两大家族掌控,国君安孺子被弑杀,此时的国君为齐悼公。
晋国将矛头指向了卫国,卫灵公去世后的卫国,基本丧失了血性,在晋国的不断打击下,卫国遭到重创。
郑国则是更可怜,铁丘之战后,郑国军队完全丧失了主力,根本不需要晋国出面,早就转而投靠晋国的宋国对传统世仇郑国亮起了屠刀。
在宋国的不断打击下,郑国看来是招架不了几年。
另外一个反晋联盟的国家曹国更是倒了大血霉,遭到了宋国更频繁的讨伐。
看着中原乱成这个鸟样,十多年前曾在吴楚之战中风头十足的新兴军事强国吴国来了精神,立即筹划北上。
吴军的北上路线是两条,一是直接北上向鲁国、齐国进军,另一条则是在控制了蔡国后,威服陈国,从陈国北上。
一直高度关注时局的孔子,对这些自然很清楚。如今,楚王有意请自己于楚国出仕,且放出风声,欲封七百里之地,那自己就这样空手去见楚王么?
对楚国来讲,吴国是头号敌人,那自己如果不帮楚国做些实质性的贡献,直接从楚王那里得了这么大的好处,人家是客气,自己不能真当了福气。
更何况,孔子从任不齐口中,也得到了在楚国,同样也存在着反对楚王重用自己的势力。而且,这股势力以楚国令尹子西为首!
任不齐见孔子沉思良久,恭敬道:“夫子,此时赴楚,时机正好。楚王乃明君,定能力排重议,重用夫子。一旦夫子在楚国出仕,凭夫子经天纬地之才,足可服众。”
众弟子也都纷纷看向孔子,有些急不可奈的仲由正想说话,孔子却站起身来,看了看窗外,叹了口气道:“此事非同小可,不可操之过急。吾问二三子,吾等于楚王何功之有,敢平白无故接受七百里封地?”
颜回点点头,对孔子道:“夫子所言甚是。若夫子赴楚即得七百里封地,恐于夫子不利。”
仲由急道:“机不可失,时不再来!楚王有意,夫子若还犹豫不决,那岂不冷了楚王的心?”
一时,众弟子纷纷交头接耳,议论不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