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事闹大了,晋国中军佐士燮得知情况后,觉得晋国这次拘捕季孙行父事出蹊跷,再加上季孙行父在春秋江湖素有贤名,且一直以来坚持走亲晋路线,怎么可能会唆使鲁侯对晋国生贰心呢?倒是那个叔孙侨如,虽长得俊美,但内心着实丑陋。
士燮对中军元帅栾书道:“元帅,季孙行父是鲁国二朝元老,未曾听闻对国君不忠之事,且妻妾不穿帛,马不食粟,贤名遍播列国诸侯,实乃忠良有德之臣。如果我们晋国听信谗言而残害忠良,今后还怎么面对诸侯?
那位公孙婴齐奉鲁侯之命,请求释放季孙行父,面对诱惑,毫不动心,可谓一心为公,不掺私心,这样的人,可谓正直善良。如果拒绝他的请求,这意味着我们晋国背弃正直善良,这恐怕于晋国没有任何好处。元帅,请您慎重考虑啊。”
士燮的话份量很重,而且他又是晋国八卿中的第二把手,遇事先来找一把手栾书商量,提出中肯的意见建议,成熟老到的栾书还能有什么意见?所以栾书与士燮两人一起求见晋灵公,晓之以理动之以情,晋灵公细思一番,最后终于释放了季孙行父。
堂堂鲁国执政上卿,居然被小人陷害,差点身死异国他乡,季孙行父再能隐忍,再想着费尽心机讲三桓团结,此时再也忍不住了。回国后,季孙行父和公孙婴齐立即将相关情况向鲁成公作了汇报。
鲁成公当然知道这事都是叔孙侨如搞的鬼,早就想收拾叔孙侨如了,也早已知道公孙婴齐在晋国出使的具体情况,此时见三位卿大夫前来,立即作出决定:驱逐叔孙侨如!
在国内的仲孙蔑也早就作好了准备,得到国君的命令后,立即行动。叔孙侨如自得到来自晋国释放季孙行父的消息后,也作好了准备,当然他的准备是逃亡。
可叹叔氏家族宗主叔孙侨如,真是自作孽不可活,搬起石头砸烂了自已的脚。他也不敢再有半点申诉辩解求饶,急急如漏网之鱼,惶惶如丧家之犬,流亡去了齐国。
这是鲁国历史上三桓势力的又一次内部权力斗争,这次斗争,是叔氏家族宗主叔孙侨如一手挑起,最后惨败,可谓是自作自受。我们回过头来温习一下鲁国的三桓家族的两大斗争主线,即三桓与鲁国公室之间的斗争,以及三桓内部之间的斗争。
鲁国的春秋自三桓诞生以来,走到现在的两大斗争主线,到鲁成公这个时候,应该说是互相交织着的,鲁国公室,季氏家族,孟氏家族,叔氏家族,这四大势力一直是在互相斗争着的,并没有非常明显的三桓团结一致齐心协力与鲁国公室作斗争,最后将鲁国公室踩在脚下,鲁国政坛成了三桓的表演舞台。
鲁庄公去世后,首先是孟氏家族掌权,孟氏家族与叔氏家族形成一个联合体,而季氏家族与鲁国公室联合,两派斗争。先是孟氏家族和叔氏家族取得胜利,即庆父专权时期。这就是三桓中的孟氏家族成为鲁国政坛的主导力量,但三桓并不团结,而且公室的力量仍旧很强,主要有国君、东门氏家族和臧氏家族。
但季氏家族后来一举击败了孟氏家族和叔氏家族,从此季氏家族一枝独秀。即季友击败了庆父。但季氏家族依附于鲁国公室,所以说到底仍旧是鲁国公室力量为主导力量。三桓仍旧不团结,鲁国公室力量包括国君、东门氏家族和臧氏家族。
接下来是鲁国公室站了起来,即东门襄仲掌权年代。季氏家族宗主季友死后,与东门氏斗争的主要是以公孙敖为宗主的孟氏家族,结果公孙敖为了爱情放弃了一切。孟氏家族败北后,家族一度消沉。以国君、东门氏家族、臧氏家族为代表的鲁国公室仍旧为主导力量。而三桓处于相对弱势,而且仍旧不团结。
接替孟氏家族与鲁国公室作斗争的是叔氏家族,当时以叔孙得臣和叔仲彭生为代表的叔氏和叔仲氏两支力量,勇敢地与东门襄仲作斗争,结果又以失败告终。其中叔仲彭生身死族灭。以国君、东门氏家族、臧氏家族为代表的鲁国公室牢牢把握着政坛主导力量。
直到鲁成公时代,季氏家族宗主季孙行父终于崛起,联合其他各大家族,一举将公室力量代表东门氏给赶出鲁国,从此鲁国的政坛主要的就以三桓主导力量。但此时由于季孙行父本人的努力,使三桓与鲁国公室仍旧紧紧结合在一起,没有明显的三桓与以国君为代表的鲁国公室作斗争的样子。
到了现在,鲁国政坛上的主要大人物有国君鲁成公,季氏家族宗主季孙行父,孟氏家族宗主仲孙蔑,鲁国公室代表公孙婴齐,臧氏家族宗主臧孙许。至于郈氏家族、施氏家族等都仅仅是普通大夫,未进入卿级班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