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2章 克俭于家:为什么说季孙行父是鲁国崇俭拒奢的典范(2 / 2)

从此,仲孙速每每想起此事就羞惭不已,但他也是一位令人尊敬的鲁国上卿,后来不但自己痛改奢靡高调的生活作风,还将俭朴立为家训。

此事顿时成美谈,鲁国人民不但提及季孙行父和仲孙速父子时对他们尊崇有加,还纷纷响应季孙行父的俭朴作风,崇俭拒奢一时成了鲁国的社会新风尚。

比起崇俭拒奢美德,季孙行父的谨慎行事风格更是令人叹服。前面我们讲过,早在12年前,具体讲就是公元前621年秋,季孙行父奉命赴晋国聘问,即出使晋国朝见晋襄公,除了带足了聘问之礼外,他还居然命随从另外备了一份遭丧之礼。

当时季孙行父的想法非常另类,他说,这叫有备无患,遇事不乱。虽然现在晋国没有什么丧事,但万一自己到了晋国,晋国却突然有了丧事呢?如果自己事先有了准备,那就可以不用麻烦再赴一趟晋国吊唁奔丧。

当时鲁国很多人都在暗中嘲笑这个所谓的有备无患,但你说巧不巧,当季孙行父到了晋国后,却正巧遇上了晋国国君晋襄公病逝这等子事。

所以,季孙行父小心谨慎、思绪缜密的风格,使鲁国居然成了列国诸侯中第一个向晋国吊唁的诸侯!这在当时来讲,是季孙行父为鲁国作出的一项巨大贡献,因为作为春秋江湖列国诸侯联盟盟主,晋国从中看到了鲁国对晋国的态度,对鲁国当然高看一眼。

我们总说,做事要三思而后行,貌似季孙行父是牢牢把握了这一点。但是,在政坛上,过度小心谨慎,有时也不见得是好事。后来的鲁国圣人孔子就认为季孙行父行事过度小心,史料记录的原文是这样的评语:“再,斯可矣!”

三思而后行,貌似这是一个褒义语,但孔子先生对季孙行父的评语,满满透露出“过了”的意思。三思的意思,并非是真的要想三层意思,而是要多考虑,不能愣头青一样,只一思就去办事了。

只一思就行事,那其实就叫想当然地去行事,这当然很容易犯错,至少会有隐患,或者会令人不放心。孔子的意思就是,要再思就可以了,即是得把问题想要好好想一想,但不能想过度。

这简直有些在咱的脑门里捣浆糊了,什么叫过度?难道行事之前,把问题想得透一点,不好吗?

在政坛上,也许还真的不好,至少放在季孙行父身上,放在这个时候的鲁国春秋舞台上,确实对季孙行父产生了很大的负面影响。

这个负面影响,当然指的就是这一次公子遂作为执政上卿,一手策划的连杀公子恶、公子视,最终成功拥立鲁宣公上位的重特大事件中,给季孙行父带来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