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个疑惑:为何用“下至十声”来解释“乃至十念”?《无量寿经》第十八愿文是“十念”,有人依《弥勒所问经》来解释为慈心、悲心等十念,也有人解释为以清净心念十声。那么我们怎么知道一定是称十声名,没有加任何定语呢?我们怎么知道一定是只要念“南无阿弥陀佛”十声,而不是像《弥勒所问经》上解释的慈心念佛,悲心十念,慈心十念,乃至以清净心十念,乃至功夫成片,清净无为念十念?为什么不是这么解释,而是简简单单的只是称名十声呢?依据在善导大师的《观经四帖疏》里。
《观无量寿经》里有这样一段话:“如此愚人临命终时,遇善知识,种种安慰,为说妙法,教令念佛。彼人苦逼,不遑念佛。善友告言:汝若不能念彼佛者,应称归命无量寿佛,如是至心令声不绝,具足十念称南无阿弥陀佛。称佛名故,于念念中,除八十亿劫生死之罪。命终之时,见金莲花犹如日轮住其人前,如一念顷,即得往生极乐世界。
这是《观无量寿经》里面下品下生的原文。善导大师就是依据《观经》里面下品下生的原文来判定这十念就是念十声佛号。这一段经文有三处说念佛:教令念佛;不遑念佛;不能念彼佛。也有三处说称佛:称无量寿佛;称南无阿弥陀佛:称佛名。从念佛到称佛,转折句在此地,最重要的一句是“汝若不能念彼佛者,应称无量寿佛。”先不能念,而后改称。可见这里的念与称不一样,念是心念,称是口称。如果不能够心念彼佛,念阿弥陀佛者,那么应当称无量寿佛。心念难,口称容易呀!这个人临终,下品下生被四大分离的苦恼所逼迫,种种地狱现象现前,恐怖可怕。被这种恐怖可怕的现象所迷惑,他心中忆佛、念佛太难了,要忆念佛的名字绝对太难了!他没有办法专注精神,整个脑子里就是怕、就是恐怖,所以说“不遑念佛”。
善导大师解释说:“罪人死苦来逼,无由得念佛名。”这个念是心中的念。我们自己分析善导大师说的对不对,可以对照《观无量寿经》下品下生的原文,自己来看是不是这么一回事。善知识给他开示完这些净土法门理论,然后让他念佛,结果善知识发觉这个下品下生的人心中忆念阿弥陀佛做不到,太困难了。这个人临终之前各种恶念幻象现前,四大苦逼,浑身各种疼痛。我们知道四大分离,佛家讲人由地、水、火、风四大组成。临终的时候四大分离,因为他作恶多,这个时候各种痛苦、各种病痛,心里面各种地狱幻境现前,冤亲债主现前,让他心中忆念阿弥陀佛,他做不到,善知识发觉心念对于他来说太难了。
于是又对这个下品下生的人说:“汝若不能念彼佛者,应称无量寿佛。”你如果不能够在心中忆念佛名怎么办?有没有更容易的办法?此时此刻你唯一能够做到的简单的办法有没有?有!用嘴称名,口称,随口称念。不管你的心静不静、不管你的心定不定,其实已经是浑身整个心完全都乱了,绝对不可能定,也不可能静啊!四大苦逼幻境现前,冤亲债主索命,他哪里可能静,心又哪里可能静得了,哪里可能定得了。但是善知识说了,既然你心静不了、定不了,没有办法心念阿弥陀佛,没关系,只管随口称出佛陀的名号。所以,不要执着于心念啦!改口称啊!这是经文的原话:“汝若不能念彼佛者,应称无量寿佛。
笔者多年以前看过《观无量寿经》,从头到尾看过一遍,似乎这句话也看过,而且心中略有移动,但是忽略过去了到底是凡夫,自己是罪恶生死凡夫,不能理解经文的真实奥义所在。一定要若千年以后,机缘成熟了,看到善导大师五部九卷,看到善导大师《观经四帖疏》,才知道原来此地核心关键问题、点睛之笔在这里。既然心念念不出来,不要管心念了,不要执着于所谓的心念了,改口称呐!善导大师解释说:“善友知苦失念,转教口称弥陀名号”,善知识知道这下品下生的人,临终实在太苦了,失却正念,他的心中已经迷乱了,神识已经不称弥陀清了,已经没有正念了,转而教他口称一声弥陀名号。(失念:心中已经失去忆念阿弥陀佛名字的能力,也就是意识心已经失去作用,意业已经失念了,但是仍然可以口业单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