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43章 从辽宁锦州走出来的工程院院士、着名水下武器专家宋保维(2 / 2)

院士之路 钩藤草 3372 字 23天前

2023年11月,宋保维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

从业之路解码

宋保维院士丰富的从业经历,对他后来成为院士有着深刻的影响。

宋保维大学毕业后在西北工业大学原航海工程学院工作,从基础岗位做起,让宋保维院士深入了解了教学与科研的基础工作流程,积累了大量实践经验,为其学术研究打下了坚实基础。

宋保维担任院长助理、航海学院院长期间,不仅在学术上持续深耕,还锻炼了领导和管理能力。

他需要统筹学院的教学、科研资源,协调各方关系,这使他能够从更宏观的角度看待学科发展,提升了对行业需求的洞察力,有利于整合资源推动科研创新。

宋保维担任“水下信息与控制”国防科技重点实验室主任,使他能够汇聚行业顶尖人才,聚焦国家重大需求,开展前沿性科研项目,为他在水下航行器等领域取得一系列创新性成果提供了平台支持,极大地提升了他在行业内的影响力。

宋保维担任校长助理兼科学技术管理部部长,让他进一步接触到学校整体发展战略和科研管理的更高层面工作。

他了解学校在不同学科领域的发展布局和需求,能够将航海领域的科研经验与学校整体科研规划相结合,为推动学校科研工作的整体发展贡献力量,同时也提升了自己的战略规划能力。

宋保维担任副校长,负责更多学校管理工作,需要协调教学、科研、人才培养等多个方面。

这使他在资源调配、政策制定等方面积累了丰富经验,能够更好地平衡学术研究与学校管理工作,为学校学科建设和科研创新营造良好环境,也进一步提升了他的综合协调和决策能力。

宋保维兼任无人系统发展战略研究中心主任,使他更加关注行业发展的战略方向。

他深入研究无人系统在国防和国民经济中的重要作用,为学校在该领域的学科布局和科研创新提供战略指导,同时也提升了他在跨学科领域的综合研究能力和战略眼光。

宋保维担任西北工业大学校长,肩负着引领学校整体发展的重任。

他能够将自己的学术理念和管理经验融入学校发展战略,推动学校在教学、科研、人才培养等方面取得更大突破。

这不仅为学校营造了良好的学术氛围和创新环境,也为自己的科研工作提供了更广阔的平台和资源支持。

在一系列丰富的从业经历中,宋保维院士不断积累学术成果,提升综合能力,在行业内建立了卓越的声誉。

这些经历使他能够站在更高的平台上,整合各方资源,推动科研创新,最终于2023年11月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

这是对他多年来在教学、科研、管理等方面工作的高度认可。

院士科研之路

作为我国潜布自航水雷体系创建者之一,宋保维院士创造性地提出多型潜布自航水雷概念和总体技术方案。

他带领团队突破了多载荷潜布自航运载器总体协同布局、双轴同心对转推进电机等多项“卡脖子”技术。

宋保维成功研制出沉底、锚泊等三型海军“撒手锏”武器,均批量装备部队,使我国具备对敌港口和航道封锁作战能力。

这些武器推动了我国自航水雷装备体系化、系列化、通用化发展,创建了海军布雷作战新模式。

针对空投鱼雷高速入水承受巨大冲击载荷以及入水弹道稳定控制难题,宋保维院士带领团队提出鱼雷高速入水缓冲降载设计方法,发明了缓冲降载与试验系统。

宋保维院士团队的相关成果达到国际领先水平,并应用于我国全部空投自导鱼雷。

这些武器批量列装后,实现了我国空投鱼雷入水技术,从追跑、并跑到领先的跨越,为海军实现“远程快速跨域投送”作战模式转变做出重要贡献。

宋保维创建了工信部“水下自主作战平台技术”协同创新中心,牵头组建了由中船集团、中科院等多家单位组成的水下自主作战平台技术研发国家队。

而且他们还以“四位一体”为宗旨开展协同创新研究,获中国产学研合作创新成果一等奖。

宋保维院士团队与中船重工昆船集团合作,创建了装备研发的产学研合作模式,作为技术总师单位与工业部门共同研制两个国家重大工程型号,产品均批量装备部队。

宋保维院士团队与西安天和防务公司等单位合作,成功研制了具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30\/50\/80\/100\/300\/1000公斤级6个“翱翔”系列11型航行器产品。

这些产品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国内首次实现产业化和商品化,圆满完成金砖国家领导人第九次会晤海域安防监控等多项水下安防重大任务。

此外,宋保维院士发表论文200多篇,ScI、EI等收录110多篇。

他还出版《系统可靠性设计与分析》《鱼雷多学科设计优化理论与应用研究》等专着和教材11部。

科研之路解码

宋保维院士的研究成果,对他后来当选院士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

在潜布自航水雷领域,宋保维院士提出创新概念与方案。

他突破关键技术,研制出多型“撒手锏”武器并批量装备部队,创建海军布雷作战新模式,提升了我国海军的作战能力。

这种开拓性和创新性成果为其成为院士奠定了坚实的技术基础。

在空投鱼雷领域,宋保维院士率领研究团队,成功解决了高速入水等难题。

其相关成果达国际领先水平并应用于我国全部空投自导鱼雷,实现技术跨越,为海军作战模式转变贡献巨大,展现了其在关键技术领域的卓越攻关能力,是其当选院士的重要支撑。

宋保维院士团队创建工信部“水下自主作战平台技术”协同创新中心,牵头组建研发国家队并开展协同创新研究,获中国产学研合作创新成果一等奖。

这些都体现了他在科研组织和平台建设方面的能力,推动了行业技术的整体发展,为其赢得了广泛的行业认可和影响力。

宋保维与多家单位合作创建产学研合作模式,共同研制国家重大工程型号并实现产品产业化。

他们取得的成果广泛应用于水下安防等重大任务,展示了其科研成果转化和应用的能力。

这对提升我国水下装备的整体水平意义重大,是其成为院士的重要加分项。

宋保维发表多篇论文,其中多篇被ScI、EI等收录,出版多部专着和教材,在学术领域具有深厚的积累和广泛的影响力。

这些学术成果为行业发展提供了重要的理论支持和学术指导,也是其当选院士的重要因素之一。

后记

辽宁锦州作为宋保维院士的出生地,赋予他坚韧务实的地域性格,为他日后在科研道路上的拼搏奠定精神根基。

求学阶段,他从凌海市锦县一高,到西北工业大学本硕博连读,系统教育让他打下扎实知识基础。

从业历程中,他从西北工业大学原航海工程学院基层岗位起步,历任院长助理、院长,再到学校管理层,使其逐步积累教学、科研管理经验,学会统筹资源、协调各方,为科研项目开展创造有利条件。

科研道路上,他深耕水下航行器、水中兵器等领域,突破诸多关键技术,如潜布自航水雷、空投鱼雷技术难题,创建协同创新中心,推动成果产业化。

以上这些因素相互交织,共同作用,最终使他成功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

温馨提示:下一位院士更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