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允接着说:“现在请伟大的皇帝陛下为我们作最高指示。”
话音刚落,全场又响起暴风雨般热烈的掌声。
刘禅微笑的做着手势示意大家安静下来。
“今天先给大家讲一讲当前国内经济形势。”
所有的人都拿起桌子上的笔,在配发的笔记本上作起了记录。
在会场的角落里,《大汉时报》的记者也在作记录,明天会出一期号外。
“最近一段时间,朕去了很多个地方调研,从李群的造纸坊视察纸张的生产,又到皇庄看了生产经营情况,再到大司农调研朝廷的财政。”
刘禅提到李群的时候,看了一眼老丈人,李群正在埋头记录,态度很端正。
“国家的经济形势非常严峻啊,同志们。”
刘禅敲了敲桌子。
“朝廷的财政也是入不敷出。”
“最主要的矛盾就体现在人丁太少,亩产太低,生产的粮食不够吃。”
“有一位伟大的先贤说过,手中有粮,心中不慌。”
众人听了刘禅的金句,立即一字不差的记下来,有个别不是很会写字的,还叫旁边的人给他抄一抄。
“朕现在可以这样说,是手中无粮,心中很慌。”
“今天在座的都是大汉商界的领袖,家里不但有工坊、商号、矿井,也有着万亩良田。”
“大家帮朕出一个主意,怎么才能提高粮食生产呢?”
成都的富豪们没想到刘禅会问他们农业问题,都没有准备好。
这该去问老农民啊,我们只会做生意打算盘,又不会锄地。
大家都不开口,只把眼睛看着老张和李群,这两个人怎么说他们就怎么跟风附议。
老张埋头在笔记本上认真地写着,似乎没有注意到大家都在看着他。
李群不能不说话了,这个时候,国丈就是要起带头作用。
否则散会了怕刘禅回去让李昭仪“卸甲”。
李群咳了一声,表示要发言。
“陛下,各位老板。草民觉得,要多打粮食只能开荒种田,田多了粮自然就多了。”
糖厂的老洪听了李群这样说,也跟着附议:
“对,田多粮食就打得多,李老板高见。”
接着就有几个人也嗡嗡地赞同。
“李老板的建议,草民不敢苟同。”
老张开口了,上来就和李群对着干。
李群正要争辩,被刘禅用目光制止。
“我大汉缺的不是田地,是缺高产的田地,是缺种田的人。”
老张开门见山,亮明了自己的观点。
刘禅心道,张军有见识,怪不得能成首富,李群就要差一些了。
“去年丞相第一次北伐退兵的时候,从陇右迁回了一千多户人口。再说远一些,曹贼被先帝击败退回长安的时候,也迁走了汉中八万人丁。”
“可见对人口的争夺大于对土地的争夺。”
李群见老张侃侃而谈,心里很不服气,眼睛盯着面前的花朵,似乎要把花朵用目光给射落下来。
“张老板可有妙计解决这个问题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