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文君和谢影帝跟着朱老先生来到杂物间。
也就是朱老先生家里,最大的那间屋子。
一打开房间的门,两人就被眼前的一幕给震惊到了。
惊得张大了嘴巴,忘记了反应。
只见屋子的正中间放着一张方桌。
桌上整整齐齐地摆着,做竹编要用到的一系列工具。
以及几个用竹子编织的小包。
小包外观上或是简约,或是时尚大气,却又别具风格。
点缀着精美细致的繁花,竟是半点都不输布制品。
屋子四周的架子上,摆满了各式各样的竹编工艺品。
令人眼花缭乱。
有实用型的,如背篓、篮子、箩筐之类的日用品。
也有观赏型的,如摆件、装饰品、包包、小镜子等工艺品。
可谓是应有尽有,令人忍不住感叹老先生的心灵手巧。
“老先生您也太厉害了吧。”
半晌过后,杨文君由衷地发出一声赞叹。
她还是第一次见到这么多的竹编制品。
而且是不同于,她小时候在村里见过的那些简陋制品。
这里的每一件都十分精致。
上面编织出了各种花纹,看不出任何一点的瑕疵。
她完全没想到,朱老先生的手艺竟然会这么好。
如果不是信息闭塞,说不定朱老先生都成为了非遗传承人了。
何至于生活如此穷苦落魄。
“如果要完成一件竹编制品,大概需要花多长的时间呢?”
杨文君随意地开口询问。
“这不好说,得看是什么样的竹编。”
朱老先生走到方桌旁,拿起桌上的一只手包,“就拿这个手包来说吧。
我是参考了当下年轻人的喜好来制作的。
经过不断尝试,前前后后差不多花了大半个月的时间。 ”
说着,他放下手包,又走到一旁的架子边上,拿过一个菜篮递给杨文君。
“可像这样的菜篮子,花的时间就少了,两个小时就做好了。”
杨文君接过菜篮子,若有所思地点了点头。
她似乎明白了。
也就是说,需要创新的东西,就需要不断地去尝试和完善。
所需要花费的时间和精力就会多很多。
而日常要用到的那些东西,因为做得多了。
熟能生巧,需要花费的时间自然而然地也就少了。
杨文君没有忘记自己的任务和目的。
她带着镜头,将屋子里的一切,尽情展示。
尤其是一只用竹子编制的不会漏水的鱼缸,简直是刷新了人们对竹编的认知。
与此同时,一种民族自豪感也油然而生。
杨文君终于有些明白苏烨的目的了。
这些竹编制品凝聚着人类的智慧和汗水。
朱老先生将民族自信,一点一点地编织进了他的作品里。
因此,这些东西不应该摆在这个小村子里。
而是应该走出这里,在全国范围内流传。
甚至是走出国门,向别的国家展示咱们的民族文化和智慧。
其实,摆在眼前的这些东西,也就是在石磨村这个小村子里显得不稀奇。
随着竹编成为非遗,竹编工艺品的价值就被大大地提高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