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23章 夜宴(1 / 2)

夏侯信等人一进入到大厅内,就立刻吸引了众多的目光,只是目光都聚焦在那个跟在曹丕和夏侯信身后的少年人身上。

这些人中,年纪稍大一些的,都曾经受过那位已经逝去的人的照顾和教导,没办法,谁让他们的父亲总是忙着天下大事,根本就没有多少的时间来教导自己,所以这样的职责就落在了他身上。

看着这个少年人和那人如此的神似,许多人似乎又都看到了那个人的样子。

在他们进入的那一刻,曹丕明显的感觉到了大厅中的气氛为之一变,心中更加忌惮,但面上更是丝毫不显,依旧做着自己该做的事情。

为人臣,为人子,为人兄。他一直都在努力的扮演好这个角色,为的就是能够得到自己父亲的认可,只可惜,似乎父子天生是仇人,父亲对自己总是鼻子不是鼻子,眼不是眼。

这时,他又将目光投向了自己的那个侄子。

晚宴一直都很喧闹,喧闹到中间有人离席了也不知道,或者说,即便知道了,这心里也不会说出来。

这都是二哥他们的事情了,和自己又有什么关系?自己作为魏王的儿子,已经享受到了常人难以企及,更是无法想象的富贵,又何必如此呢?

想要建功立业,自然也可以凭借父王的权势,自己只要出个主意和想法,自然会有无数人为之拼命,甚至付出生命。自己能够托生于这样的家庭,已经是万幸了,不用那么辛劳,也不用去拼命,只需要享受人生即可,就是父王管的太过严厉了,不许自己这些人享乐,时时刻刻都提醒自己这些人,要节俭,要节俭。

如果自己还要节俭,那父王奋斗的意义又在哪里?

“子桓,仲元,你们两个人都坐下,然后看看这份奏疏。”

曹操从自己的桌案上翻找了一下,然后便抽出了一份奏疏,递给了两人。

曹丕看了一眼身边的曹叡,见他谦让的对自己示意了一下,就从曹操的手中接过了那份奏疏。

请奏迁都疏?!

迁都?

要迁到哪里去?

曹丕看着这几个字,瞳孔一缩,又立刻恢复了正常,如果不仔细观察,根本就无法发现。

“都仔细看看,然后说说各自的想法吧。”

曹丕一看到这个开头,便知道了这份奏疏是谁写的,这份奏疏和其他人的写法完全不一样,普天之下恐怕也只有一个人会用这样的方式写奏疏,但还是耐着性子仔细的将这份奏疏的内容看完,大意就是邺城不适合作为王都,应当西迁至洛阳。其理由便是自古以来,得关中者得天下,一旦迁都洛阳,便是占据了关中腹地,此时的关中还是土地肥沃,资源丰富,可以为中央提供人力、物力。而且洛阳地理位置优越,位于中原腹地,三面环山,一面临黄河,具有天然的屏障,能够抵御外来侵略,一直以来便是兵家必争之地,向北可以震慑胡人,向西可以压制刘备出川,向南可以控扼宛城。

而且奏疏中还说到了一个事情,那便是邺城不够王者气象,这让曹操心中是偏向于迁都的。

这份奏疏里面,唯一没有说的便是东面的事情,可曹操和曹丕也都明白,迁都之后,凭借关中的地势和资源,以及如今关中士族经过了董卓祸国、李郭之乱之后,早就凋敝了,这些年来靠着屯田不停的吸纳人口,在治理的基础上也比关东要好很多——因为此刻的关中,士族的力量也不过是刚刚抬头而已,若是再拖个几年,等到士族的力量彻底的起来了,想要彻底掌握恐怕就不会轻松了。

釜底抽薪。

区别不过是曹操想的就是能够凭借迁都摆脱关东士族对自己的干预和影响,而曹丕想的则是迁都之后,自己这些年来经营的势力就要经受一次波折。

是不是跟随迁都一同迁移,本身就是一个艰难地选择。

选择跟随迁移,那么族人、财富、人口等等都会在这一次迁都中受到严重的损失,即便到了洛阳之后,作为外来户还可能要受到洛阳士族的排挤,虽然同为士族,可你到我家里来占据原本该是我的东西,那洛阳人也是不会同意的。

若是不选择迁移,那么就会离中枢越来越远,到最后逐渐被边缘化,中枢的权力都会被洛阳人掌握,这又是这些河北士族不愿意看到的。

曹丕看到了奏疏末尾的落款:夏侯信。

就知道他回来不会那么安分,结果在家里窝冬这么长时间,就给自己憋出了这么一个损招,而且曹丕出于维护自己形象的需要,还不得不支持这个做法。

“孩儿以为,洛阳确实比邺城更加适合。”

无论心中再苦涩,曹丕还是得同意。

“仲元,你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