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50章 清散肝热(2 / 2)

半惊罗 ISFJ辰辰 1077 字 7个月前

柳清风解释道:“肝主怒,此病人肝火旺盛,恐与心性急躁,常生怒气有关。若不调整心态,单靠药物难以根治。我有一法,名为‘静心养肝术’,每日清晨,于竹林之中,静坐冥想,让心归于宁静,以此来平息肝火。”

秦疏影听后,心中赞叹不已,他深感柳清风医术之深,对病人的理解之透彻。于是,他按照柳清风的方法,指导病人调整生活习惯,配合“清肝舒郁汤”,经过一段时间,病人病情果然大有好转。秦疏影不禁对柳清风的医术产生了深深的敬仰,决定亲自拜访这位神医。

一日,秦疏影踏着晨露,穿过山林,来到了柳清风的草堂。草堂虽简陋,但四周环境清幽,鸟语花香,给人一种宁静而深邃的感觉。秦疏影轻轻敲响了木门,门内传来一声淡然的应答:“请进。”

门开处,一位中年男子身着素色长袍,眉眼间透露出沉稳与智慧,正是柳清风。他微笑着对秦疏影说:“秦公子,久闻大名,今日一见,果然气度不凡。”秦疏影连忙行礼,谦虚地回应:“柳先生过奖了,我此来是想向您请教医术。”

柳清风点头微笑,引领秦疏影进入草堂,两人相对而坐。秦疏影开门见山,道出了心中的疑惑:“柳先生,我按照您的方法治疗病人,效果显着,但我仍不明白,为何‘清肝舒郁汤’能有如此神奇的效果?”

柳清风闻言,微微一笑,缓缓道:“医术之道,重在理解病因,对症下药。‘清肝舒郁汤’看似简单,实则深含医理。肝主疏泄,情志不畅,郁结于肝,病由心生。此汤以柴胡疏肝解郁,白芍养血柔肝,甘草和中,薄荷疏利头目,诸药合用,既能调理肝脏,又能舒缓心情。生活习惯的调整,是为了配合药物,达到内外兼修,病自愈也。”

秦疏影听后,若有所思,接着问道:“那如何判断病人心境是否舒畅,是否影响病情呢?”柳清风沉吟片刻,回答:“观其面色,察其言行,听其言语,皆可略知一二。面色黯淡,眼神无光,多为情绪抑郁;言语低沉,行动迟缓,可能是心结难解。医者需以慈悲之心,耐心倾听,理解病人的内心世界,才能找到病根所在。”

秦疏影点头称是,又问:“那如果病人对病情产生恐惧,该如何疏导?”柳清风笑了笑,说:“恐惧源于未知,医者需以知识为武器,告知病人病情、治疗方案及可能的预后,让他们心中有数。同时,医者的信心和鼓励,也是病人战胜疾病的重要力量。”

谈话间,日已西斜,秦疏影起身告辞,柳清风赠他一本手抄医书,上面记载了许多独特的医理和病例。秦疏影感激不尽,临行前,他对柳清风深深一拜,道:“柳先生的教诲,我将铭记在心,日后定当以此为鉴,精研医术,救死扶伤。”

回到家中,秦疏影如饥似渴地研读柳清风的医书,结合自己的实践,医术日益精进。他不仅治病救人,更学会了倾听病人的心声,理解他们的痛苦,成为了一位深受百姓爱戴的大夫。

而柳清风的故事,也在秦疏影的传播下,流传开来,成为医者学习的典范。人们谈起柳清风,无不称赞他的医术高超,更敬佩他的人格魅力。而这一切,都源于他对医术的热爱,对生命的尊重,以及对人性的理解。

岁月如梭,秦疏影与柳清风的故事,成为了那个时代的一段佳话,激励着后来的医者,以慈悲为怀,以医术为舟,渡人于病海,点亮生命的灯塔。

此事在江湖中传开,柳清风和秦疏影的名声更加响亮,他们以医术交流,共同探讨医理,成为了一段佳话。而“清散肝热”这四个字,也因此被更多人所熟知,成为了一种治病理念,流传在世人的口中,温暖在病患的心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