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71章 聚证食滞痰阻(2 / 2)

半惊罗 ISFJ辰辰 1023 字 7个月前

张仲景听后,连连点头,对师父的医术更是敬佩不已。他看着师父李医师,眼中闪烁着求知的光芒,说道:“师父,您是如何判断赵公子的病因并施以药石的呢?”李医师微笑着,眼神中充满了智慧的光芒,他缓缓道:“治病救人,首先要洞察病源,再施以对症之药。”

张仲景认真地听着,他知道师父每次看病都是那么的深思熟虑,从不轻易下结论。李医师接着说:“赵公子的症状看似复杂,实则有迹可循。他初来时面色苍白,食欲不振,这是脾胃虚弱之象。又因时常心悸,夜不能寐,这是心神不安的表现。我便推测他可能是长期劳累,心脾两虚所致。”

张仲景点点头,他明白了师父的思路,但还是有些疑惑:“可是,为何师父会选择黄芪、白术、茯苓和酸枣仁这些药材呢?”李医师笑了笑,拿起身边的药壶,轻轻晃动,药香四溢:“黄芪能补气固表,白术健脾燥湿,茯苓宁心安神,酸枣仁则是养心安神的良药。这四味药合用,既能调理脾胃,又能安定心神,正是对症之选。”

张仲景听后,心中豁然开朗,他对师父的医术更加敬佩了。经过一段时间的治疗,赵公子的病势彻底好转,饮食正常,精神焕发,全家人对李医师感激不尽。他们送来了锦旗,上面绣着“妙手回春”四个大字,表达无尽的感激之情。

然而,就在这时,赵家又传来消息,说是赵公子的病情突然反复,身体再次虚弱,甚至出现了咳血的症状。李医师闻讯,眉头紧锁,他知道,病情反复,必有其因。他决定再次上门为赵公子诊治。

到了赵府,李医师看到赵公子面色苍白,咳嗽不止,心中暗自思量。他诊脉后,发现脉象虚弱而浮,又见其舌苔薄黄,心中有了数。他对赵公子说:“公子,你的病情并非复发,而是体内有痰热郁结,导致肺气不畅,所以才会咳血。”

赵公子闻言,一脸惊讶,他问:“那该如何是好?”李医师沉吟片刻,然后说道:“我会为你开出清热化痰,润肺止咳的方子。同时,你需注意休息,避免劳累,饮食清淡,切勿急躁。”

张仲景站在一旁,默默记下师父的诊断和处方。这次,李医师选择了桔梗、贝母、桑叶、麦冬等药材,以清热化痰,润肺止咳为主。赵公子服药后,咳嗽渐止,咳血也慢慢停止,身体逐渐恢复。

看着赵公子一天天好起来,张仲景对师父的医术有了更深的理解。他明白,治病救人不仅仅是对症下药,更重要的是要洞察病因,理解人体的运行机制。他暗自下定决心,一定要更加努力学习,继承师父的医术,为更多的人解除病痛。

在接下来的日子里,张仲景跟随师父走遍了乡间田野,接触了各种各样的病人,他的医术日益精湛,名声也越来越大。而李医师的医术和医德,更是深深影响了张仲景,使他成为了后来的医圣,为中医的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这个故事,也在民间流传开来,成为了一段佳话。

这个故事,揭示了中医治病求本的理念,以及对症下药的智慧。李医师的医术不仅治愈了赵公子的疾病,也让张仲景对中医有了更深的理解和领悟。而“六君子汤”和针灸疗法的巧妙运用,更是体现了中医在治疗聚证食滞痰阻方面的独特疗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