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种有其表没有其里的学说是不可取的,或者说墨家的出发点是好,代表广大工匠利益,但是缺乏核心的科学精神支撑,导致墨家终将会走向歧途,以墨家之学来教未来的王府人才是不可取的。
“那你想教什么?”诗语不解:“我没你聪明,可读书不一定比你少,你想为王府教育工匠,不教墨家之学,还能教他们学经史不成,以后用文词造物不成。”
李坏嘿嘿一笑,在她耳边道:“可以交荀子之学。”
“荀子之学?”诗语耳朵通红,不解的看着他。
李坏点头,“主要就教荀子之学,不过现在不能教,孩子们还小,找几个普通老师先教他们识字,背书就好。”还有一个原因他没说,因为皇帝还在,他不敢教。
“荀子之学我倒确实没看过什么,等我哪天找古籍来看看。”诗语说。
他点头道:“可以,我也希望你了解荀子之学,但要记住,今晚的事不能往外说,包括我要教天下人荀子之学的事。”
诗语不解的看他一眼,“为什么不能说?”
“等你看了荀子之学,你就明白了。”李坏搂住她,“睡觉吧,明天枢密院那边还有许多事要做呢。”
诗语点头,闭上眼睛。
…
为什么是荀子之学呢?
李坏其实是经过深思熟虑的。
如果问古中代国有没有出现具有科学精神的思想呢?
答案是有的,而且还很早,早在战国时期就出现,那就是荀子之学。提出此思想的人就是儒家最后一位大师,荀子。
但是,科学精神意味着与皇权对立!
荀子的观点总结精炼后,最重要的就是——“天行有常”“人可制天命而用之”。
翻译过来意思就是:自然界有自己恒定不变的规律,所以人可以发现这些规律,利用这些规律造福自己。
这就是荀子观点的核心。
恐怕后世人见了都会惊呼,你TM这不是科学思想吗!
是的,荀子的思想就是如此具备科学精神,而且先进到令人难以置信。
但也是很遗憾的,遗憾不在这种思想,而在当时的环境。
一旦深入阐释这种观点,聪明人就会发现荀子这种思想是与当时的皇权完全对立的!
荀子《天论》篇开头就写到:“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
翻译过来意思就是:自然的规律一直不变,不会因为皇帝是尧(明君)就存在,皇帝是夏朝的桀(暴君)就消亡。
荀子是直接直白的告诉世人,自然有自己的规律,和谁是皇帝没关系,昏君也好,明君也罢,都没影响。所以接下来,人想过好,就要“制天命而用之”。发现和利用这些不变的自然规律造福自己。
那问题来了,既然如此,光皇帝屁事?为什么他是皇帝,人可以发现自然规律自己造福自己了啊,那自称天子之的皇帝有什么用?
就这种精神,皇帝为了稳固皇权统治,敢用吗?
提都不敢提!
其实乃至后来明朝、清朝的主流思想中,地方一有天灾人祸,百官就上表说是皇上的德行不够导致这些灾难,要皇帝好好修德行(比如明万历皇帝),天灾人祸自然消失。
或者皇帝自己检讨,说是自己德行有亏,才会导致这些灾祸(比如康熙帝),实在愧对天下,大多数人都是信这些的,觉得有理。
而这种思想,是汉武帝时期董仲舒提出的———天人感应。
董仲舒提这种思想,在当时有限制汉武帝野心和权势的现实意义,可在此之后一直如此,后人沿用至清朝末年,从未改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