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让崇祯帝感到十分的不满,许久之后崇祯帝不得不停止了等待他们的表态,直接正式的命陈新甲全权负责与建奴和谈,并叮嘱他严格保密,此事切勿泄露半分。
陈新甲别无他法,只能接下崇祯帝丢来的烫手山芋,开始着手准备与建奴的议和事宜。
此时的满清虽然已经崛起,甚至还有一帮子降清汉臣与满清贵族们叫嚣着入主中原,但建奴的最高领导人皇太极却并不赞同此观点。
原因也很简单,满清作为一个突然崛起的关外小族,皇太极此时的胃口并没那么大。
此时的满清在短期内地盘已经扩大了数倍,在皇太极看来,满清此时的地盘已足够的广袤。
且短时间内的快速扩张,使得满清的民族成分极其复杂,满清急需要好好消化一番现有的土地与人口。
对于冷兵器战争来说,土地并不是最重要的,人口才是。
因为打仗是要死人的,就算建奴的八旗再厉害,也终究是凡人,也会死。
因为满汉两族巨大的人口差距,满清虽然此时在辽东占据了优势,但是这其中最重要的一个原因就是关外的汉人很少。
越往关内,建奴与大明作战肯定是越难打,皇太极此时还没有与中原王朝死磕的勇气。
毕竟满清的老祖宗金国,就曾经干过这事,最终结局凄惨,皇太极并不认为此时的满清比大金国更强。
因此,当陈新甲将和谈的期望告诉给皇太极之后,很快就得到了皇太极的积极回应。
虽然此时的大明已经没有了什么信用(这已是双方的第五次议和,前四次均是谈着谈着崇祯帝碍于面子不谈了)。
但对皇太极来说,与大明议和并没有什么损失,反正边打边谈嘛。
既然双方都有了和谈的意愿,很快二者的正式和谈就开始了。
大明派遣的是陈新甲手下的兵部职方郎中马绍愉。
临行前,马绍愉希望崇祯帝能给他下一道正式的国事敕书,以表明自己的诚意。
但此时崇祯帝的老毛病又犯了,既想要当那啥,又想要立牌坊,死活不肯下敕书,只出了一封“谕兵部陈新甲”的内部敕书,以此来替代给满清的国书。
而且崇祯的敕书写得非常的“硬气”,“据卿部奏:辽沈有息兵休民之意……我国家开诚怀远,似亦不难听从,以仰体上天好生之仁,以复还我祖宗恩义联络之旧,今特与卿便宜行事,差官宣布,取有的确信音回奏。”
战场上打不赢,和谈怎么可能占便宜,皇太极看了崇祯帝的敕书后大怒,对崇祯帝回答道:“自以天之子,鄙视他人,口出大言,不愿和好。”
崇祯帝虽然对皇太极的无礼感到愤怒,但眼下形势比人强,崇祯帝也只能捏着鼻子认了。
只能与陈新甲重新商议如何写给建奴新的敕书。
但是崇祯帝没想到的是,就在他正思考如何回复建奴新敕书的时候,大明境内的形势,一时间又发生了巨大的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