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01章 平静的京城(1 / 2)

镇江衙署没有直接颁布新商税,而是发行商业执照。

监管商铺本就是官府职责,因此昨日的告示并未引起波澜。

市面上也出现了许多拥有执照的商铺。告示发出不久,便有商户陆陆续续前往府衙办理执照。

商税也逐渐传开,有人观望,有人办理,更多的是抵触。

小商小贩大多都选择了妥协,官府承诺,诚信经营,受官府庇护。

应天府衙经过明己的调整,在民间有着很高的信誉。商会的人也会帮着分析利弊。

前来官府了解执照的人很多,办理的人很少。对税率比较抗拒。

消息逐渐传开,新商税的税率也在京中传开。

衙署门口,王佐看着密集的人群,却少有几人办理执照。笑着说道

“都等着吧!看不清形式的……用王爷的话说,一群傻币!

大家记住了!从明日开始,巳时三刻开始办理,申时末结束!午时休息一个时辰!

提交账目不清楚的,不符合条件的,质疑商税的一律不予办理!”

户房的人连声答应。王佐知晓今天不会有多少人办理,转身回了衙署。

施行的第一天,京城很平静。也没多少商户办理。

商会旗下的店铺,生意倒是好上了不少。巡街的衙役带客入店,指着商业执照拍胸脯保证!

商品有问题,可以找店家更换赔偿!如果店家不赔,衙门会给他们做主!

第二天一早,常府的所有店铺和产业都在醒目的位置挂上了商业执照。

明己的事情,朱标肯定得帮忙。常氏发话,常家不等汤显德走动,便主动找了王佐。

徐府紧随其后,徐达知晓应天府如此动作,必然得到了老朱支持。

钱财身外物。和老朱唱反调,再多的钱都只是陪葬品。

李府的产业自然不用说,李善长在老朱面前表过态。他也不会拖明己后腿。

汤显德极度无语,他这两日整合了一下汤家的产业,去了李府一趟。自己这边还没准备好,常家就出手了!

连忙吩咐自家的产业动起来。常家,徐家,李家,汤家一同出手。为应天衙署站台。

给那些摇摆不定的商户,打了一剂强心针!这四家如同大明风向标,他们支持新商税,跟风的必然闻风而动。

衙署门口排起长长的队伍,王佐带人出来后都有些吃惊。疑惑说道

“王爷不是说三天后,才会出现这种情况吗?这些人难道开窍了?”

随意挥挥手,让户房的人开始审查办理!商业执照上有具体地址,核实起来费时费力。

看着长长的队伍,王佐想了想出声说道

“都回去吧!将自己店铺位置标注好!找负责巡街的衙役,开好证明再来!”

一众商贾愤愤不平,却也不敢多言。民不与官斗,更别说商人了。且王佐还是四品大员。

队伍散去后,司户有些不解的问道

“王大人,这是不是不太合适啊?”

“没什么不合适的!越是难得的东西,越懂得珍惜!这些人就不能惯着!有王爷在,翻不了天。

对了,审查一定要严!记得告诉他们。弄虚作假,以次充好,收回执照。查封商铺!五年不得从事商业!”

王佐说完,便回了衙署,他还得去安排衙役继续煽动百姓。

朱?得知明己发行商业执照后,苦于自己在京中没有产业,无法帮助明己。思来想去便想到了秦王朱樉

朱?知道他在京中有间青楼,秦淮河花船背后也有他的影子。便去帮他二哥办理商业执照了。

常家等勋贵下场后,商业执照顺利推行,商税也得以推广认可。

迫于形势,一些有勋贵高官支持的商户开始走动。朝中大臣联系也密切了许多。

第三天,太子监管的报社,发布了京都日报特别版。高度赞扬了应天府。

解释商业执照的好处,发放执照的标准,以及应天府衙署的承诺。报道了商税的用途及作用。

报纸的主题就一个,那就是有商业执照的商家店铺,大家可以放心购买。反之则需慎重。

报纸也代表了朱标的态度。朝中大臣走动的痕迹消失了,或者说走动的行踪更隐蔽了。

应天府衙署门口队伍比昨天更长。明己坐在内,堂看着报纸上的内容,出声说道

“标哥胆子太小了!写的也太官方了吧!商业报纸不造谣不抹黑还叫什么商业报纸。”

李云舟在一旁出声说道

“王爷,殿下也不好明着帮你不是。”

“他不明牌,我找他干嘛?算了,让咱们的人动起来。对方还没出手呢!”

明己随意的说道,李云舟退出去后。明己想着自己面对这种情况会如何应对。

报纸发行,京中各处也出现了奇怪的一幕。

巡街的,缉盗的衙役,拿着报纸给京中百姓宣传解读。

衙役之前身份地位低下,有许多人都不识字。

报纸大致内容是他们强行背下的,也就出现了,指着唐诗背宋词的一幕。牛头不对马嘴。

明朝的识字率高达百分之八十,有明文规定民间子弟八岁不入学者,罚其父兄。较高的识字率也是明朝小说盛行的原因。

远比清朝强上许多,清朝采取愚民政策。百人有一人识字都算不错了。焚书达十五万册,系统的销毁了明朝档案。

常驻京城的百姓,有许多人都是识字的。商户自是不用说,从事各行服务业和一些手工业的人。工作需要,识字的不在少数。

街头随处可见巡街衙役和人讲解报纸和宣传衙门公示。变成了百姓教衙役衙役识字的奇怪画面。

已经办理了商业执照的商铺,明白了什么是客似云来。衙役们开始上手段了。

“你听说了嘛?陆家米铺没有执照,听说是衙门不给办,说是他家大米去年吃死了人!”

“真的?真是丧良心啊!我前些日子还在他家买过一斗米,今天就吃完了。怕不是少了两升!我饭量小的紧,哪能吃这么快啊。以后不去他家了……”

“周记布坊的老板,好像是北元人!……”

“鸿宾楼听说用了地沟油……”

“啥是地沟油啊?”

“不知道,我们王……王老爷说的!反正我以后吃饭是不去了,就去有执照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