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章 枪兵战术(2 / 2)

。。。。。。

回到城内绕校场而过,却见王散正带着一堆的弓箭手进行操练,因是雨天,他们皆站在屋檐之下,只是持弓练姿势,这,也是基本功。

“王押队,练得可好?”

王散忙一拱手:“禀统领,在下不敢辱没朱雀军威名!再者,大宋军中,素以弓弩为强,如今朱雀军却弱,此等局面,在下兴许无力改变,然拼尽全力便是。”

好一个拼尽全力便是,大宋有这等军将,李芗泉内心一暖。

有宋一代,弓弩兵往往占军中士卒过半,有些军伍甚至占有六七成不止,相比之下,能与敌进行硬碰硬对撼的刀盾、枪阵兵,自然比率大幅降低。

太祖以及高梁河车神的前期,宋军还是积极对外用兵的,久临战阵的宋骑,也是相当强悍,能与辽国的契丹骑兵一争高下,但越到后面,尤其高梁河之败、雍攘北伐惨败之后,加上争夺出产优良战马的河套失利,宋军被迫由进攻逐渐转入防御。

后面的大部分帝王,被势力庞大的大臣所左右,新政得不到执行,更别说大规模的开疆拓土了。当然亲政20多年的徽宗,竭力推行新政,开拓了陇西都护府,但徽宗触犯了贵族、大家、地主的利益,最终被他们出卖--这些人极可能联络了金军南下,包括郭药师7万人马的突然叛金,使门户大开,十余日间,金军6万人马便抵达开封城下,北宋亡。

后来的南宋偏安一隅,更以防御为主。

防御的军队,自然不需要过多野战的军兵来占用编制,相反能远程打击的弓弩手更吃香。带来的后果,就是大宋中后期与北方骑兵在野外浪战,史实上的数据证明胜多败少,但所谓的胜,不过是击退敌军,然而只要一败则是惨败,往往全军覆没,这当然与缺乏骑兵有关,也与中后期长期形成的防御性战争意识、信心的缺乏不无干系。

反观长宁军,能与鞑子周旋数十年,算是另类的宋军,有其非一般的原因。1278年末,川地除钓鱼城还在宋军手中外,其余皆先后陷落,鞑子攻长宁军,当时的长宁宋军统制迫于无奈,率军降元,但超过七成的长宁军却在易云霄的号召之下离开军州,转战于凌霄山城。他们选择继续抗元,除了对大宋的忠诚之外,也是信心尚未丧失的原因所在。

其一,追溯长宁军的来源,其主体是北宋末期,自陕甘一带败退至四川的西军,而西军在北宋期间,素来作战勇猛,与西夏骑兵作战上百年,从不畏战。数量庞大的西军进入川地后,勇武的风格得以传承,这也是四川以一隅之地,独自支撑南宋西部抗衡蒙古铁骑的原因之一。

鞑子在川地主攻成都、重庆、泸州、钓鱼城等地,此些城池往往反复争夺,士卒伤亡巨大。长宁军州却因地势复杂、辖内民众相对偏少,当时的战略价值不高,又能据险城而守,因此鞑子的注意力并未在其上,只派偏骑进行骚扰或是文官进行招降。这使得五千长宁军精锐保留了绝大部分兵力,他们更有足够的时间训练,在南宋灭亡前,长宁军的战力更有长进。

其二,长宁军失去军州之后,缺乏打造弓弩的工匠,不得以逐步减少弓弩兵的比率,至今年,长宁军刀枪兵比例与弓弩兵比例已经为四比一,近战的能力更为突出。

其三,往昔西军编有成建制的骑兵,这一点在长宁军身上同样体现,哪怕失去了大部分的战马,但原本的骑兵仍然存在。易云霄期望有一天能杀出凌霄城,与鞑子以骑对骑,因此,他刻意保留长宁军中的骑兵,至今年,五千长宁军留存下来的千余士卒,其中有相当一部分是原来的骑卒,这也是韩亮缴获大批战马后,只稍加训练,立即编出百余骑兵的原因。

其四,长宁军敢于与鞑子在野外浪战,不光是有信心,也是与敌鏖战经年的易云霄,结合宋军的战阵,自创了新的应敌阵式。他尤其重视长枪兵的使用,梅硐城中就有长枪一都。

这些长枪兵的战术,是在临战之时,先摆开整体的枪阵,如刺猬般向指向敌人。当敌骑兵进攻时,外排的长枪兵以枪拒地,只负责拒敌,后排的枪兵则从前排同胞的左右空隙中刺出长枪,将敌刺翻。

一旦陷入混战,长枪军阵则立即由都或队变化阵形,以十人为一个单位,什长居前冲击,四名士卒分别护卫什长左右,另四名士卒则紧随什长向前攻击,加强突击进攻的打击能力,最后一名士卒看护后路、预警、指明敌情。这种以十人为小团体的作战方式,灵活性与攻击能力皆能发挥出较大的作用,不失为易云霄在兵种、战阵改革上的一大创举。

另外,因外排的枪兵首当其冲的面对敌人,必将承受对方的弓箭打击,因此,他们的盔甲尤厚。易云霄令外层枪兵皆身着双重甲,内为环锁铠,外面选用较轻的步人甲,两甲之间是厚麻衣,层层防护,虽厚实沉重,但防护能力提高几个数量级。

尤其值得称赞的是,易云霄发现环锁铠加轻步人甲中间着麻衣的组合,比同重量的重步人甲,更具有防护能力,能有效减缓神臂弩等弓箭对人体的伤害能力。这一点,让李芗泉尤其佩服,这种组合,多少有点后世“复合装甲”的意思了。

其实,易云霄所创的军阵,与后世的“鸳鸯阵”,略有几分相似,于是,李芗泉干脆在此阵的基础上,借鉴“鸳鸯阵”,略为朱雀军枪阵中军兵的位置,并在军阵中开始导入“狼筅”,以图产生意想不到的效果。

只是张靖等人,皆对“狼筅”的作用不置可否,毕竟他们没有见识过,李芗泉只得说东婆罗国就有这样的军阵,实战效果明显,张靖等也不反对,既然上官要这么干,那就试试吧。

也许真有用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