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章 纸上谈兵的赵括真有那么不堪?其实不尽然(2 / 2)

就这样,赵括临危受命,接替廉颇出战。

三、在\"长平之战\"中坚守46天

带着难以完成的使命,赵括亲率赵王又给予的压箱底的二十万大军,急速到了上党地区,当即改变廉颇固守的战术,转而强调主动进攻,全线出击。

其实,赵括的战略意图也是迫于无奈。毕竟赵孝成王不愿长期拖下去,赵国经受不了\"拖\"的代价。

说穿了,赵国的综合实力要弱得多。

就在赵孝成王\"长痛不如短痛,与其坐而待毙,不如绝对一击\"的侥幸心理下,热血的赵括只得亲率四十多万赵军精锐,云集于上党地区的长平,打算一举击杀秦军。

奈何秦昭襄王多诈,悄悄换回了主帅左庶子王龁,启用早已成名的沙场战将白起对阵。

白起统兵出发前,已尽发国内十五岁以上的男子从军,组成生力军兵团,开赴前线,提供给养和辎重。又用奇险之策,派出两支偏师,一支切断赵国的支援路线封锁赵军退路,一支绕道壶关截夺赵军粮道。

赵括到底年轻,稚嫩了些。还以为秦军统帅是王龁,仍按既定战术出战,一下就陷入了秦军的夹击包围之中。

此时,齐楚燕韩卫等国仍骑墙观望,甚而两面讨好。赵国一时又派不出人马支援,如此悲凉的境遇下,赵括焉有不败?

事实上,\"长平之战\",赵国无论派谁,即便不换老将廉颇,失败也是注定的。

应肯定的是,赵括在这样严峻的形势下,仍不失热血从容应对,在被合围、粮草中断之下,统率赵军身先士卒,保持了46天旺盛的战斗力,始终坚持正面突围,没有丧失军人\"宁战死、不受辱\"的铮铮气节。

直到秦军射杀赵括后,赵军在失去主帅指挥之下才悲哀地放弃抵抗。没想到的是,投降的四十万赵军,被称为\"人屠\"的白起当即下令,全部坑杀于长平。

这四十万赵军的惨死,赵括只得全部承担责任。由此,赵括便落了个不会打仗只是\"纸上谈兵\"的骂名。

事实上,赵括更多的是\"背锅\",他并没有那么不堪。在《大秦帝国》中,白起就曾如此评价赵括:\"假以时日,此人必是秦军大敌。\"

公道而言,\"长平之战\"赵国的失败也是注定的,不过是失败的惨重程度不同罢了。

毕竟,战争拼到最后,拼的是实力,幻想寄托于一个绝世名家的一己之力亦或是某个智计百出的绝代天才来\"打造奇迹\",显然是南柯一梦。\"巧妇难为无米之炊\",任谁也无力回天。

当然,年轻的赵括长于谋划,其军事才能肯定比不上白起、廉颇这些名将,就是与他的父亲赵奢相比,赵括也不能相提并论。但由此全盘否定赵括,认为他只会\"纸上谈兵\",也有失公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