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章 曹操起兵伐董卓(1 / 2)

陈宫正要下手时,心想:“我为了国家,跟随他到这里,杀了他是不道义的,不如放弃这个想法。”陈宫将剑插回剑鞘,骑上马,还没到天亮,就自己投奔东郡去了。曹操醒来,发现不见了陈宫,寻思道:“这个人听了我所说的这两句话,怀疑我不讲仁德,所以弃我而去。我应当赶快离开,不能久留。”

曹操连夜赶到陈留,找到父亲说了上述这些事,打算散发家中的财产,招募义兵。他父亲说:“财产少,恐怕成不了事。这里有个卫弘,被推举为孝廉,他轻财重义。他家非常富有,如果能得到他的帮助,事情就可以谋划成功了。”曹操置办酒席,设宴邀请卫弘到家中,告诉他说:“如今汉室没有君主,董卓专权,篡夺国家政权,残害百姓,天下人都痛恨他。我想匡扶社稷,遗憾的是力量不足。您是忠义之人,所以我才来向您哀求。”卫弘说:“我早就有这个心思了,只是遗憾没有能效力的人。既然孟德你有远大的志向,我愿意将家中的财产相助。”曹操非常高兴;先发出假诏书,迅速通报各道,然后招集义兵,竖起一面招募义兵的白旗,上面写着“忠义”二字。

这天清早,应募的人士,像雨一样纷纷聚集而来。有一个人从众人中走出说:“我与明公愿意做小吏,讨伐董卓。”曹操询问他。这个人是阳平卫国的人,姓乐,名进,字文谦。他身材短小,但胆量过人。曹操留他做帐前小吏。这天,兄弟二人,各带领三千多名壮士,来投靠曹操:一个人姓夏侯,名惇,字元让,是沛国谯人,是夏侯婴的后代。他从小学习枪棒。十四岁时,跟从老师学习枪法。有人辱骂他的枪法,夏侯惇提刀杀了那人,然后逃到外地。听说曹操起兵,他与同族弟弟夏侯渊前来协助。夏侯渊,字妙才。这两人都是曹操的兄弟。曹操的父亲曹嵩原本是夏侯氏的儿子,过继给曹家,因此是亲戚关系。没过几天,曹操的兄弟曹仁以及曹洪,带领一千多名士兵,来帮助曹操。曹仁,字子孝;曹洪,字子廉。这两人对骑马射箭非常熟练,武艺精湛。曹操非常高兴,在村子里训练人马。有一个人持枪而来,在曹操面前大声呼喊:“愿意跟随将军,以诛杀国贼!”曹操询问他。这个人姓李,名典,字曼成,是山阳巨鹿人。他在曹操面前施展枪法,对答如流。曹操很高兴。卫弘拿出全部家财,置办衣甲旗帜。从四面八方送来粮食的人,不计其数。曹操的五千名士兵壮士,屯驻在陈留。

当时袁绍得到曹操的矫诏后,就召集他部下的将士,商议起兵之事。他手下有田丰、沮授、许攸、审配、郭图、颜良、文丑等文臣武将,整整齐齐,各自都怀着报效国家之心,完全有匡扶君主的志向。袁绍率领三万士兵,离开渤海来与曹操会盟。曹操写了一篇檄文传达给各个郡。檄文说:

曹操等人恭敬地以大义通告天下:董卓欺骗上天,蒙蔽大地,毁灭国家,杀害君主;在宫廷中淫乱,残害百姓;凶狠残暴,不仁不义,罪恶累累。现今奉天子的秘密诏书,大规模召集义兵,发誓要扫平中原,剿灭诛杀群凶。希望兴起仁义之师,前来参加忠烈之会,扶持王室,拯救百姓。檄文到达之日,速速遵照执行。

曹操发布檄文之后,各镇的诸侯都起兵了:

第一镇,结交豪杰,招揽英雄,后将军、南阳太守袁术,字公路。

第二镇,通晓诸子百家,博览九经,冀州刺史韩馥,字文节。

第三镇,高谈阔论,知晓古今,豫州刺史孔伷,字公绪。

第四镇,孝顺父母敬爱兄长,仁慈宽厚,屈身对待士人,兖州刺史刘岱,字公山。

第五镇,主持正义,慷慨解囊,挥金如土,河内郡太守王匡,字公节。

第六镇,赈济穷苦,救助急难,志向远大,心高气傲,陈留太守张邈,字孟卓。

第七镇,恩泽惠及他人,聪明机敏且有学识,东郡太守乔瑁,字元伟。

第八镇,忠诚正直,聪慧文雅,山阳太守袁遗,字伯业。

第九镇,富有谋略,智慧过人,擅长武艺且有文采,济北相鲍信,字允诚。

第十镇,出自圣人门派,喜好结交宾客,礼待贤士,北海太守孔融,字文举。

第十一镇,武艺超群,仪表威严出众,广陵太守张超,字孟高。

第十二镇,仁人君子,品德敦厚温和善良,徐州刺史陶谦,字恭祖。

第十三镇,威震羌胡,声名远播少数民族和华夏地区,西凉太守马腾,字寿成。

第十四镇,声音如巨钟,容貌风姿英俊伟岸,北平太守公孙瓒,字伯珪。

第十五镇,随机应变,遇到事情勇敢作为,上党太守张杨,字稚生。

第十六镇,英雄盖世,刚强勇猛无比,乌程侯、长沙太守孙坚,字文台。

第十七镇,四代都有三公,家族门生故吏众多,祁乡侯、渤海太守袁绍,字本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