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时候子婴就出来说话了:“我听说以前的赵王杀了他的好臣子李牧,用了颜聚;燕王听了荆轲的计策背叛了秦国;齐王建杀了他的忠臣用了后胜的建议。这三个国君,都因为改变古法而丢了国家,自己也遭了殃。现在蒙家是秦国的大臣谋士,皇上却想一下子把他们全甩了,我觉得这样不行啊。我听说考虑问题不周到的人不能治理国家,自以为是的人也不能保护国君。杀了忠臣而立那些没节操的人,这会让群臣离心离德,让斗士们意志消沉啊,我觉得这样真的不行啊!”
胡亥这小屁孩就是不听劝。他派了御史曲宫快马加鞭赶到代地,给蒙毅带去了一条“圣旨”:“老头子在世的时候想立太子,你小子却跳出来反对。现在丞相说你不忠,要连坐你的家族。但朕看你可怜,就赐你自行了断吧,也算对你仁至义尽了,你自己好好想想吧!”
蒙毅一听,淡定地回答道:“要说我不能领会先主的意思,那我从小就在宫里当差,一直顺风顺水地活到现在,也算是对先主的意思心知肚明了吧。要说我不知道太子的才能,那太子他老人家单独出行,游历天下,远离其他公子,我对他的能力从来没怀疑过。先主决定立太子,是经过深思熟虑的,我哪有资格去进谏,哪有胆子去谋划!我可不是在找借口逃避死罪,而是怕玷污了先主的名声。希望大人您能明察秋毫,让我死个明白。顺道说一句,顺应道义、成全他人,才是正道;而滥用刑罚、滥杀无辜,只会走向末路。想当年秦穆公杀了三良,错怪了百里奚,结果落了个‘缪’的恶名。昭襄王杀了武安君白起,楚平王杀了伍奢,吴王夫差杀了伍子胥,这四位君主都因为滥杀无辜而遭到天下人的唾弃,被诸侯们嘲笑为昏君。所以说啊,‘用道治者’不会滥杀无辜,更不会让无辜者受罚。希望大人您能三思啊!”
可惜啊,那使者早就摸透了胡亥的意思,哪管蒙毅说什么,直接就把他给咔嚓了。哎,这世道啊,真是人心不古啊!
二世皇帝又派了个使者去阳周找蒙恬,对他说:“你犯的错可不少啊,你弟弟蒙毅更是罪大恶极,现在你的罪名连内史都牵连进去了。”蒙恬一听,叹了口气说:“从我祖先开始,到我们这一辈,已经为秦国三代立下赫赫战功,信誉卓着。现在我虽然手握三十多万大军,即使被囚禁,也有足够的实力造反,但我深知自己必须坚守道义,不能辱没祖先的教诲,更不能忘记先主的恩情。
想当初周成王刚登基时,还是个小娃娃,周公旦抱着他上朝,最终稳定了天下。后来成王病重,周公旦甚至把自己的指甲剪下来扔进河里,发誓说:‘成王年幼无知,所有事情都由我周公旦来负责。如果有什么罪孽,就由我来承担。’他还把这事儿写下来,藏在记府里,这可真是诚信到了极点啊!后来成王长大了,能治国了,有奸臣说:‘周公旦早就想造反了,大王您得小心啊!’成王一听大怒,周公旦吓得赶紧跑到楚国避难。后来成王在记府里找到了周公旦的誓言,感动得泪流满面,说:‘谁说周公旦想造反啊!’于是杀了那个奸臣,又把周公旦请了回来。所以啊,《周书》上说‘一定要多方面考察,才能做出正确的判断’。
现在蒙家世世代代都忠心耿耿,结果却落得这样的下场,这肯定是那些奸臣在作乱,扰乱了朝廷的秩序。想当初周成王虽然失去了周公旦,但后来又找回来了,所以国家最终昌盛;而夏桀杀了关龙逢,商纣杀了王子比干,却不知悔改,结果身死国亡。所以我说啊,过错是可以改正的,谏言也是可以采纳的。多方面考察,是圣明的君主应该采用的方法。我今天说这些,并不是想逃避罪责,而是想以死进谏,希望陛下能多为百姓着想,走正道啊!”
使者一听,赶紧说:“我可是奉了皇上的命令来执行刑罚的,不敢把你的话告诉皇上。”蒙恬叹了口气,说:“我究竟犯了什么罪啊?为什么要无缘无故地杀我呢?”过了一会儿,他又慢慢地说:“好吧,我确实有罪。我修建了从临洮到辽东的长城,长达万余里,这其中难免会有破坏地脉的地方。这就是我蒙恬的罪孽吧。”说完,他就吞药自杀了。
太史公说:“我曾经去过北边,从直道回来,亲眼看到了蒙恬为秦国修建的长城和亭障。他开山填谷,修建直道,确实对百姓造成了很大的负担。当初秦国刚灭掉其他诸侯国时,天下人心未定,百姓还在战争的创伤中挣扎。而蒙恬作为名将,没有在这个时候强烈进谏,减轻百姓的负担,反而迎合皇上的意思大兴土木。所以他和他的兄弟遭到诛杀,也是情理之中的事情。他们怎么能把自己的罪责归咎于破坏地脉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