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章 乐毅列传(2 / 2)

先王一看这战绩,心里那叫一个满意啊,直接给乐毅封了地,让他跟那些小国的诸侯平起平坐。乐毅呢,还是觉得自己只是奉命行事,没啥大不了的,所以也就欣然接受了。

哈哈,乐毅这哥们儿可真是深谙政治之道啊!他明白,一个真正贤明的君主,立下的功业是不会被遗忘的,就像春秋战国那些霸主一样,名垂青史。而那些有远见的人,他们的名声也不会被轻易毁掉,会被后世传颂。就像先王他老人家,为了报仇雪恨,灭掉了那么强大的齐国,还收获了八百年的积蓄,就算是驾崩之后,他的教诲依然影响着后人,那些执政的大臣们都在努力完善法令,慎重选拔人才,就连老百姓都受到了恩泽。

乐毅还说了,做事情啊,有时候开头好不一定结局就好,就像伍子胥当初给阖闾出主意,结果吴国一路打到了楚国的郢都;可是到了夫差这儿,伍子胥的建议就不被采纳了,最后还落得个被装进皮囊里扔进江里的下场。吴王啊,他就没明白伍子胥的建议能帮他立功,所以就算沉了伍子胥也不后悔;而伍子胥呢,他也没早点看出两位吴王不是一路人,结果就悲剧了。

乐毅觉得啊,能保全自己又立下大功,这才是他最希望的;而那些会毁了他名声、让先王蒙羞的事情,他可是避之唯恐不及。就算是要面对不确定的罪名,他也不会为了侥幸而去做那些不义的事情。

乐毅还听说啊,古代的君子就算跟朋友绝交了也不会说对方的坏话;忠臣离开国家也不会去抹黑自己的名声。他虽然不是什么大才子,但也跟不少君子学过几招。他担心燕王身边的人会听信谗言,不了解他的真实想法,所以就写了这封信给燕王,希望燕王能留意一下。

后来啊,燕王又把乐毅的儿子乐间封为昌国君;乐毅呢,也跟燕国恢复了关系,燕国和赵国都把他当贵宾。最后乐毅在赵国去世。乐间在燕国待了三十多年,结果燕王喜听了相国栗腹的建议,想攻打赵国,就问乐间的意见。乐间说:“赵国是个四面受敌的国家,老百姓都擅长打仗,攻打赵国可不是个好主意。”可惜燕王不听,最后还是打了赵国,结果被廉颇一顿胖揍,栗腹和乐乘都被活捉了。乐乘可是乐间的亲戚啊,这下乐间也没辙了,只好跑到赵国去。赵国一看机会来了,立马就把燕国给围了。最后燕国只好割地求和,赵国才撤军。

燕王啊,可真是悔不当初没听乐间的劝告啊。乐间后来跑去了赵国,燕王就给他写了封信,内容大致是这样的:“想当年,商纣王那会儿,箕子劝他别那么残暴,可纣王就是不听,箕子也不放弃,继续劝谏,希望能唤醒纣王的良知;而商容呢,见纣王不听劝,就选择了隐居,希望纣王能有所改变。结果纣王依旧我行我素,百姓怨声载道,箕子和商容这才彻底退隐江湖。所以啊,虽然纣王残暴,但箕子和商容还是留下了忠臣圣人的好名声。为啥呢?因为他们已经尽到了臣子的本分啊!我虽然愚钝,但还没纣王那么残暴;燕国的百姓虽然有些乱,但也没殷商时期那么严重。家里有啥事,不先跟家里人商量,反而跑去跟邻居说三道四,这种事儿我可不会干!所以嘛,你们俩要是愿意回来,我还是欢迎的。”

乐间和乐乘这俩哥们儿一看,燕王还是这么固执,就决定留在赵国不回去了。赵国一看这俩哥们儿是个人才,就封乐乘为武襄君。

第二年,乐乘和廉颇就带着赵国的军队把燕国给围了。燕王一看这架势,赶紧送了一大堆礼物给赵国求和,这才解了围。又过了五年,赵孝成王驾崩,襄王就派乐乘去接替廉颇的位置。可廉颇这哥们儿哪肯啊,直接就把乐乘给打了,乐乘一看形势不妙,撒腿就跑,廉颇呢,也跑到了魏国避难。又过了十六年,秦国就把赵国给灭了。

过了二十多年,高帝(刘邦)路过赵国的时候,就问:“乐毅还有后代吗?”有人回答说:“有个叫乐叔的。”高帝一听,立马就封了乐叔为乐卿,还给他起了个封号叫华成君。这华成君啊,就是乐毅的孙子。而乐氏家族里还有个叫乐瑕公的,以及乐臣公。在赵国快被秦国灭掉的时候,他们就跑到了齐国的高密。乐臣公这家伙特别擅长研究黄帝、老子的学问,在齐国可是名声大噪,被大家尊称为贤师。

太史公在《史记》里写道:“当初齐国的蒯通和主父偃读到乐毅给燕王的信时,每次都感动得泪流满面。乐臣公研究黄帝、老子的学问,他的老师叫河上丈人,但没人知道河上丈人是从哪儿冒出来的。这位神秘的河上丈人又教了安期生,安期生又教了毛翕公,毛翕公又教了乐瑕公,乐瑕公又教了乐臣公,乐臣公再教盖公。盖公在齐国的高密、胶西一带教书育人,后来还成了曹相国的老师。”

这最后一句“昌国忠谠,人臣所无。连兵五国,济西为墟。燕王受间,空闻报书。义士慷慨,明君轼闾。间、乘继将,芳规不渝。”简直是对乐氏家族的高度赞扬啊!他们忠诚耿直,是臣子的楷模;他们联合五国伐齐,让济西变成了一片废墟;虽然燕王被谗言所惑,但他们仍然坚持自己的原则;他们英勇善战,是真正的义士;他们的后代也继承了他们的优良传统,真是让人佩服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