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4章 茶楼论道(2 / 2)

孔丘道:“先生之言,出自肺腑而入弟子之心脾,弟子受益匪浅,终生难忘。弟子将遵奉不怠,以谢先生之恩。”说完,告别老子,与南宫敬叔上车,依依不舍地向鲁国驶去。

回到鲁国,众弟子问道:“先生拜访老子,可得见乎?”

孔子道:“见之!”

弟子问。“老子何样?”

孔子道:“鸟,我知它能飞;鱼,吾知它能游;兽,我知它能走。走者可用网缚之,游者可用钩钓之,飞者可用箭取之,至于龙,吾不知其何以?龙乘风云而上九天也!吾所见老子也,其犹龙乎?学识渊深而莫测,志趣高邈而难知;如蛇之随时屈伸,如龙之应时变化。老聃,真吾师也!”

老者哒哒打了几下快板,继续绘声绘色地说道。

第二次孔子求教于老子是在十多年以后了。话说孔丘与老聃相别,转眼便是十七八年,至五十一岁,仍未学得大道。闻老聃回归宋国沛地隐居,特携弟子拜访老子。

老子见孔丘来访,让于正房之中,问道:一别十数载,闻说你已成北方大贤才。此次光临,有何指教?”

孔丘拜道:“弟子不才,虽精思勤习,然空游十数载,未入大道之门。故特来求教。”

老子曰:“欲观大道,须先游心于物之初。天地之内,环宇之外。天地人物,日月山河,形性不同。所同者,皆顺自然而生灭也,皆随自然而行止也。知其不同,是见其表也;知其皆同,是知其本也。舍不同而观其同,则可游心于物之初也。物之初,混而为一,无形无性,无异也。”

孔丘问:“观其同,有何乐哉?”

老子道:“观其同,则齐万物也。齐物我也,齐是非也。故可视生死为昼夜,祸与福同,吉与凶等,无贵无贱,无荣无辱,心如古井,我行我素,自得其乐,何处而不乐哉?”

孔丘闻之,观己形体似无用物,察已荣名类同粪土。想己来世之前,有何形体?有何荣名?思己去世之后,有何肌肤?有何贵贱?于是乎求仁义、传礼仪之心顿消,如释重负,无忧无虑,悠闲自在。

老子接着说:“道深沉矣似海,高大矣似山,遍布环宇矣而无处不在,周流不息矣而无物不至,求之而不可得,论之而不可及也!道者,生育天地而不衰败、资助万物而不匮乏者也;天得之而高,地得之而厚,日月得之而行,四时得之而序,万物得之而形。”

孔丘闻之,如腾云中,如潜海底,如入山林,如沁物体,天我合为一体,己皆万物,万物皆己,心旷而神怡,不禁赞叹道:“阔矣!广矣!无边无际!吾在世五十一载,只知仁义礼仪。岂知环宇如此空旷广大矣!好生畅快,再讲!再讲!”

老子见孔丘已入大道之门,侃侃而谈道:“圣人处世,遇事而不背,事迁而不守,顺物流转,任事自然。调和而顺应者,有德之人也;随势而顺应者,得道之人也。”

孔丘闻之,若云飘动,随风而行;若水流转,就势而迁。喜道:“悠哉!闲哉!乘舟而漂于海,乘车而行于陆矣。进则同进,止则同止,何须以己之力而代舟车哉?君子性非异也,善假于物也!妙哉!妙哉!再讲!再讲!”

老子又道:“由宇宙本始观之,万物皆气化而成、气化而灭也。人之生也,气之聚也;人之死也,气之散也。人生于天地间,如白驹过隙,忽然而已矣。万物之生,蓬蓬勃勃,未有不由无而至于有者;众类繁衍,变化万千,未始不由有而归于无者也。物之生,由无化而为有也;物之死,由有又化而为无也。有,气聚而可见;无,气散而不可见。有亦是气。无亦是气,有无皆是气,故生死一气也。生者未有不死者,而人见生则喜,见死则悲,不亦怪乎?人之死也,犹如解形体之束缚,脱性情之裹挟,由暂宿之世界归于原本之境地。人远离原本,如游子远走他乡;人死乃回归原本,如游子回归故乡,故生不以为喜,死不以为悲。得道之人,视生死为一条,生为安乐,死为安息;视是非为同一,是亦不是,非亦不非;视贵贱为一体,贱亦不贱,贵亦不贵;视荣辱为等齐,荣亦不荣,辱亦不辱。何故哉?立于大道,观物根本,生死、是非、贵贱、荣辱,皆人为之价值观,亦瞬时变动之状态也。究其根本,同一而无别也。知此大道也,则顺其变动而不萦于心,日月交替,天地震动、风吼海啸、雷鸣电击而泰然处之。”

孔丘闻之,觉已为鹊,飞于枝头;觉己为鱼,游于江湖:觉己为蜂,采蜜花丛;觉已为人,求道于老聃。不禁心旷神达,说:“吾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今五十一方知造化为何物矣!造我为鹊则顺鹊性而化,造我为鱼则顺鱼性而化,造我为蜂则顺蜂性而化,造我为人则顺人性而化。鹊、鱼、蜂、人不同,然顺自然本性变化却相同;顺本性而变化,即顺道而行也;立身于不同之中,游神于大同之境,则合于大道也。我日日求道,不知道即在吾身!”言罢,起身辞别。

老者虽然说得不甚通俗,言语文绉绉的,但说到此处,场中却有几人拍手叫好。

万仞天一桌的其中一人,更是举起酒杯向老者敬了一杯,赞叹道:“精彩,先生讲得实在精彩。生动传神,犹如目睹。世间之道,万变不离其宗。至于成就几何,就看际遇和悟性了。纵使有良师,但没天分和悟性,成就也有限。”

他喝了口茶,接着说道:“孔子是天才,老子是良师,所以才会如此心有灵犀,一点就通,成为佳话。但芸芸众生,都是凡夫俗子皆多,纵使天天看着大师的学说,什么四书五经,也毫无所悟,只是死记硬背,人云亦云,迂腐之极,徒添烦恼,呜呼哀哉。”

这人鹤发仙颜,留着一撮山羊胡子,穿着长褂,看起来像个教书先生,但他腰系长剑,神色内敛,让人不敢轻视。

席间,万霜儿唤他老师。如无意外,这人应该就是万仞天特意从中原请回来给万霜儿当老师的高人,江湖人称剑儒孟远。听说此人不但学识渊博,而且剑术了得。

说书的老者喜出望外。他没想到还真有人在认真听他讲这一段两老论道的故事。

这段故事长篇大论、枯燥无味,一般人是听不下去的。

他心情大慰,哈哈笑道:“这位大爷说得对极了。但能有所悟的也不少,就看悟深悟浅而已。有的人悟的是学说,乃治国安邦之道,有的人悟的是武功,乃锄强扶弱之道,差异大着呢,不然怎么会有众多学术之别、门派之分,武功亦各有千秋呢。”

人群中,有一人说道:“道儒本就有渊源,不出奇,但道佛怎么会有渊源呢。老先生赶紧说道说道。”

老者见有人捧场,心情大好。

老者打了个快板,缓缓说道:“自然是有的。大伙不用心急,听我慢慢说来。大言不惭说一句,这佛本是道。相传老子当年出关去了西域,后来到了迦毗罗卫国,迦毗罗卫国的贤圣乔达摩·悉达多闻讯前去向老子求道,后来得老子点化,居然悟道成佛了。老子去了西域之后,讲道传道,西域人士得良师,又有所悟,于是便形成了佛教,最后机缘巧合地又传回了中土。可谓天地乾坤,宇宙万物,皆有渊源呀。”

这一段老子在西域传道成佛的故事甚是离奇,从来没有任何历史记载,也不知是真是假,但众人听着大觉有趣。

此时,众人皆拍手叫好,哄笑着说也要回去好好参悟参悟《道德真经》和《易经》两本奇书,看看是否会得上天眷顾,突然间茅塞顿开,从此开宗立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