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0章 柳暗花明(1 / 2)

易林赶回藏书阁,找到了躲在角落里看书喃喃自语的老者。

易林将从墨池底部拓扑下来的图向他问道:“老前辈,你看一下这上面的字符,您认识吗?”

老者看了一眼纸上的字符,抬头望向易林道:“你是从哪里抄下来的字符?”

于是易林便将墨池的事情一五一十和老者说了,因为他觉得也没有瞒的必要。这老者和李翰林乃是同窗,不告诉他实情,对于破解鬼画符也不利。

老者说道:“难怪,难怪。有时候啊,看一件事不能光看表面,走一条路也不能一根筋走到黑。有些事物,换个角度去看,或许便会有所不同。”

看着老者不慌不忙地说着大道理,易林着急道:“您老就别故弄玄虚了。当初李翰林到底有没有告诉你什么事情是关于《太玄经》的?”

老者仿佛在回想过去,然后沉吟道:“当初李翰林不顾禁忌将《太玄经》从藏书阁密室里取出来的时候,我看过。在我看来,这《太玄经》也不外如是,讲的都是些卦象术数、玄乎不解的东西,很有故弄玄虚之嫌。但李翰林看了之后,似乎的确有所悟道,于是不久之后便不辞而别,悄然离开了翰林院藏书阁。”

易林啧啧叹道:“我听说李翰林离开藏书阁之后,游山玩水,寻仙问道,后来便乘风而去,羽化登仙了。”

老者不屑地摇头道:“什么羽化登仙,那都是凡俗之人异想天开的事,岂能当真。我想这李翰林呀不外乎是看透人情世故,厌世避世而去罢了。至于他有没有将《太玄经》留下来,那我就不得而知喽。”

易林盯着墨池的方向,笃定道“我觉得墨池底下玉石板上刻的字符肯定是李翰林留下来的《太玄经》,只是我还没想出办法翻译出来。”

老者若有所思,意味深长地笑道:“昔日夏商周朝,当权者为了统领子民,讲什么君权神授,天人感应,一国之君,可通神明。掌权者随便抛个龟甲占卜一下便可以定人生死,不看他犯的是什么错,孰轻孰重,只看龟甲是正是反,然后便说是神明的指示。现在看来,当时的人是何等的愚昧无知,这么容易便能被糊弄过去。后来春秋诸国,秦汉隋唐,当权者知道神明那一套行不通,于是就想通过所谓的德去统治世人,说什么天子以德配天,明德慎罚,从神说了算变成人说了算,其实不外乎是换一种形式而已。人之初到底是性本善还是性本恶呢?谁又说得准呢。所以秦汉以来,当权者便通过制定规则、推崇仁德来约束人民。天子德行善则法善,天子德行恶则法恶,恶性循环,最终走向灭亡。今人觉得古人愚昧无知,其实反过来想想,当我们也成为古人的时候,未来的今人是否也会觉得我们孤陋寡闻呢?所以说呀,一件事情在不同的时间不同的地点,就会看到不一样的角度,境界也就各异了。”

易林喃喃自语地道:“不同的时间,不同的地点?这池底的字符小得肉眼难见,还能从什么角度看呢?这也太不可能了吧。”

老者哈哈笑道:“年轻人不要轻言不可能。说不定某一天你就顿悟了呢。之前李翰林还在翰林院的时候,和你一样,老喜欢爬上藏书阁的屋顶发呆。对了,特别是夜里,他总喜欢呆坐在藏书阁最高的屋顶上观星看月。每次下来,他都说又有所悟。只可惜老夫我不会武功,不然也想爬上去一览风景,看看这藏书阁屋顶到底有何玄机。”

易林好奇道:“前辈你都爬不上去,如何知道李翰林呆坐在屋顶的?”

老者指了指墨池上的屋顶,缓缓说道:“你忘了吗,藏书阁主楼正中央的屋顶除了绿瓦之外还装着一块琉璃瓦,以做采光之用,其实平时夜里那块琉璃瓦是不透光的,但奇怪的是,每当十五月圆之夜,明月高悬的时候,琉璃瓦就会变得通透无比,月光直直穿透琉璃瓦洒入墨池,犹如圣光降临,别有一番风景。那时候我便可以从藏书阁的大堂看到屋顶上的李翰林了。他坐在琉璃瓦旁边的屋顶,仿佛元神出窍,如痴如呆。”

易林喜出望外地道:“我明白了。要想看懂墨池底的符号,时间地点,缺一不可,之前我虽知道要在十五月圆之夜才能看清墨池底的符号,但却万万想象不到还可以从屋顶那么远的地方透过琉璃瓦来看。没错,对的地点便是屋顶,通过琉璃瓦来获得不同的角度,符号说不定就不是符号而是字体了。”

果然,琉璃瓦就是一块巨大的放大镜,而且有改变光线角度的效果,使得符号变形为文字。

之前易林一直在墨池旁边看底部的符号,自然是看不懂,但经过琉璃瓦的改变以后,符号就变成了一行行的文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