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怪张伟不知道,古今很多地名变化很大,他才穿越过来没多久,很多地方都只是知道个大概而已。
在翻看了雷豹的简易地图,与自己不算丰富的地理知识对比了一下后,张伟忍不住怒骂出声:“草,三门峡!”
三门峡,黄河航道的天选夭折之地,也是卡死关中平原发展的天然瓶颈,因为河床中有坚硬的岩岛将水道分为三股急流,北为人门,中为神门,南为鬼门,故名三门峡。
在三门峡有个着名的旅游景点叫砥柱,没错,就是成语中流砥柱里的那个砥柱,而在三门峡以东,则是百余里的峡谷险滩,《水经注》曾记载,自砥柱以下,五户已上,其间百二十里,河中竦石杰出,势连襄陆,盖亦禹凿以通河,疑此阏流也。其山虽辟,尚梗湍流,激石云洄,澴波怒溢,合有十九滩,水流迅急,势同三峡,破害舟船,自古所患。
这么一处险滩要地卡在黄河航道上,自然就限制了黄河下游对关中平原的运输能力,古人甚至还发明了一种叫上门填阙船的船只,以坚固着称,就是专门用来应对三门峡的急流险滩,但效果也只能说比以前好上一些而已。
至少据张伟所知,唐朝时期因为关中人口快速增长,而受三门峡的限制,下游的粮食很难运抵长安,高宗李治和女皇武则天统治期间不得不数次驾临东都洛阳,以此带走庞大的官僚集团和关陇权贵,好减轻关中平原的粮食压力。
你问后来的唐玄宗李隆基为啥不用去洛阳吃饭?
问的好!
见过会翻山的船和运河吗?
厉害吧,拿人命填出来的!
船也是靠人拉的,黄河古栈道了解一下。
看来现在这个王朝的关中平原,承载能力也到了上限,不过驰道这个方法不错,张伟记得古人就是在三门峡东西两侧建立了大型的集中转运仓储,依靠陆路绕开三门峡,再经由渭水将粮食运抵长安的。
看来英雄所见略同,世上永远不缺聪明人,张伟不禁朝廷中对提出这个方法的人起了好奇心,日后若是有机会一定要同他见上一面。
话虽如此,但一想到不能去长安,张伟就有些失望,而令他没想到的是,雷豹的话还有后半句。
雷豹:“还有,上面下来命令,要我们横穿伏牛山,尽快抵达。”
张伟:
你这人说话怎么跟拉屎一样,一截一截的,就不能一口气说完吗?
张伟不知道这是哪个天才想出的主意,但心底已经将那人全家直系亲属问候了一遍。
伏牛山可不是一座山,而是从南阳至陕县中间一条宽四百多里的山脉,在旅游景点开发已经如此完善的现代,里面都有不少荒无人烟的地方,更遑论交通并不发达的古代,让他们进山是准备去送的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