隋仁寿二年,月降生于岐州雍,取名为李淳风。
他自幼聪慧好学,博览群书,尤其精通天文、历法、数学等。
李淳风的父亲李播,在隋朝时曾任县衙小吏,以秩卑不得志,弃官而为道士,颇有学问,自号黄冠子,注《老子》、撰方志图十卷、《天文大象赋》等。
从小被誉为神童的李淳风在其父的影响下,博览群书,尤钟情于天文、地理、道家、阴阳之学。
隋大业七年,9岁的李淳风远赴南坨山静云观拜至元道长为师。
隋大业十四年,李渊称帝,封李世民为秦王。
唐高祖武德二年,时年17岁的李淳风回到家乡,经李世民的好友刘文静推荐,成为秦王府记室参军。
唐太宗贞观元年,25岁的李淳风上书,对道士员外散骑郎傅仁均所着的《戊寅元历》提出18条意见,引起时人重视。
太宗采纳他的7条意见,授他将仕郎,入太史局供职。
在执掌天文、地理、制历、修史之职的太史局,充分展现其才智,鞠躬尽瘁40年。
李淳风在太史局学习和研究天文、历法、算学以及天象仪器,颇有所得。
不久向唐太宗上书,建议改制浑天仪,太宗欣然同意。
于贞观七年,终于制成新浑仪,即铜铸浑天黄道仪。将古代的两重浑仪改为三重,最外为六合仪,中间是三辰仪,最内系四游仪。在此之前的浑天仪,只相当于四游仪及六合仪两个层次。
此仪黄道经纬、赤道经纬、地平经纬均可测定。太宗以功加授李淳风为承务郎,令其将浑仪置于凝晖阁。
他在研制浑仪过程中,研究了古代浑仪的发展与特点,写成《法象志》七卷,评论了前代浑仪得失之差。
贞观十五年,李淳风官至太常博士,十八年官至太史丞。
撰写《晋书》时,他写的《天文》《律历》《五行》三志,总结前人研究成果,尤为精微。
有一次,李淳风在校对新岁历书时,发现朔日将出现日蚀,这是不吉祥的预兆。
太宗很不高兴说道。
“日蚀如不出现,那时看你如何处置自己?”
李淳风说。
“如果没有日蚀,我甘愿受死。”
到了那天,皇帝来到庭院等候,并对李淳风说。
“我暂且放你回家一趟,好与亲人告别。”
李淳风回答说。
“时间还早。”
便在墙上划下一道痕,指着太阳投射的影子说道。
“影子到这里就开始日蚀。”
日蚀果然出现了,跟他说的时间丝毫不差。
其实那次也属实是惊险万分,本来他的确是预测到了日蚀的天象,并放出了大话,可真到了那时,在老天好似是在跟自己开玩笑一般,好在后来,日蚀还是来了,只是要比预计的要晚了些许。
其实他不知道的是,为了他这一句话,云璃跟霸天费了多大的劲,险些是跟天命干了起来,霸天的龙角也因此变得漆黑一片。
李淳风还有一次奏禀皇帝说。
“七个北斗星要变成人,明天将去西市喝酒。可以派人守候在那里,将他们抓获。”
太宗相信了他的话,便派人前去守候。
见有七个婆罗门僧人从金光门进城,到了西市酒楼,上了楼,向店主人要了一石酒,端起碗来就喝,时间不长便把一石酒喝光了,于是又添了一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