遥远的长安城,大魏皇帝拓跋宏获知了大齐皇帝温景安的战况,得知他进展神速,两广地区迅速被拿下,川蜀之地也已被大齐占据,大齐军甚至有进逼长安城的趋势。面对如此紧迫的局势,拓跋宏眉头深锁,长安城的气氛紧张而沉重。他急忙转向丞相刘秉忠,迫切地寻求应对之策:“丞相,如今形势对我大魏极为不利,我们必须立即采取行动。”
刘秉忠沉思片刻,大胆提出计划:“陛下,我们可利用地形优势,在险要之地集结精兵,同时派遣使者与周边部落结盟,共同抵御大齐的进攻。”
拓跋宏点头表示赞同:“好,就按你的计策行事,赶快部署下去。”
随后,拓跋宏果断下令,命阿里海牙率领二十万大军出征,讨伐大齐的平北大将军李晟,发誓要夺回成都府,重振大魏在川蜀地区的统治。同时,他又命令察罕帖木儿带领三十万军队攻打长沙府。最后,拓跋宏派遣伯颜和张弘范统领五十万大军,妄图剿灭大齐皇帝温景安,占领两广地区。一切部署完毕后,这三路大军总计上百万兵力,气势磅礴地向大齐进军。
此时,身在广州城的大齐皇帝温景安在得知魏军的动向后,急忙向皇后沈凌汐寻求对策。沈凌汐冷静地分析道:“陛下,魏军来势汹汹,我们不能与之正面对抗。”她进一步阐述:“我们应充分利用自身的机动性,采取游击战术,分散敌军兵力。”
温景安点头表示赞同:“你的意思是,我们要避免正面战斗,而是寻找合适的时机和地点进行出击?”
沈凌汐肯定地回答:“没错,陛下。我们可以派遣轻骑兵去骚扰敌军的补给线,使他们疲于应对。”
沈凌汐接着详细阐述她的策略:\&我们可以利用山川险阻,设伏兵,诱敌深入,再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发动突袭。同时,我们也要加强情报收集,了解敌军的动向。\&
温景安听后,他的眼神中迅速闪过一丝果敢决绝之色,他当机立断,传令下去:“各部立刻做好战斗准备,我们要以灵动多变的战术来抗衡魏军!”
魏将伯颜和张弘范获知了这一消息后,经过深思熟虑,决定分兵两路进击。一路由伯颜亲自率领主力军队,直捣广州,妄图一役剿灭大齐的主力部队;另一路则由张弘范统率,承担拦截并消灭大齐游击部队的重任,同时保障主力的侧翼安全。伯颜和张弘范商议后,制定了详细的作战计划:伯颜的主力部队将采取快速推进的战术,力求在最短时间内抵达广州城下,不给大齐军留下太多准备时间;张弘范则负责侦察和清理沿途的潜在威胁,包括伏兵和游击队,确保主力的行军路线畅通无阻。
与此同时,大齐皇帝温景安也在紧急调兵遣将,他命令各地守军严密防守,特别是重要的战略要点,如江河渡口、山隘关卡等地,都要加派重兵把守。他还特别强调了情报工作的重要性,要求各地情报机构密切关注魏军的动向,及时汇报。在沈凌汐的建议下,温景安还秘密派遣了一支精锐的特种部队,这支部队由经验丰富的将领指挥,专门负责执行特殊任务,如刺杀敌方高级将领、破坏敌军重要设施等。他们的任务是在敌人后方制造混乱,干扰魏军的作战计划。
随着双方的战略部署逐渐展开,一场规模空前的战争即将爆发。大齐和大魏的命运将在接下来的战斗中决定,而这场战争的结果也将影响到整个大陆的政治格局。在这个关键时刻,无论是温景安还是拓拔宏,都将面临着前所未有的考验。
另一边,察罕帖木儿率领的三十万大军锐不可当,一路长驱直入,迅速攻陷了湖南的多处要地。五月十一日,他们抵达长沙城下,镇守长沙的征东大将军戚华得知魏军兵临城下,旋即召集麾下将领共商应敌之策。长沙城内,气氛凝重紧张,士兵们个个整装待发,城墙上的弓箭手们紧握弓弦,时刻准备向靠近的敌人放箭射击。
戚华站在城楼上,眺望着远处黑压压的魏军营帐,他的脸上没有丝毫慌乱,反而透露出一股坚定和冷静。他对身边的副将说:“魏军虽众,但我们有坚城可守,粮草充足,只要我们坚守不出,他们难以轻易攻破。”
副将们纷纷点头,表示赞同。戚华随即下达了一系列命令:加强城防,日夜轮流巡逻,确保城墙每一处都不留死角;同时,派出斥候深入敌后,搜集情报,以便掌握魏军的具体部署和动向。
在城内,戚华还组织了民兵队伍,动员全城百姓参与防御,修补城墙,搬运物资,甚至连妇女和孩子也被动员起来,帮助制作弓箭和滚木礌石。
与此同时,察罕帖木儿在城外扎营,他并未急于攻城,而是先派出使者劝降,试图不战而屈人之兵。然而,戚华坚决拒绝了魏军的劝降,他向使者表明:“我等誓与长沙共存亡,绝不投降!”察罕帖木儿得知劝降失败,便开始筹备攻城事宜。他命令士兵打造攻城器械,准备云梯、冲车和投石机,同时安排精锐部队准备攀登城墙。
在长沙城内,戚华也在积极备战。他利用城内的地形,设置了多重防线,安排弓箭手和投石手在城墙上,准备迎击敌军的攻城器械。此外,他还准备了火油和火箭,打算在敌军攻城时给予致命一击。
就在双方紧锣密鼓地准备之际,天空突然阴云密布,一场大雨倾盆而下。雨水使得地面变得泥泞不堪,攻城器械的移动变得异常困难。察罕帖木儿见状,不得不暂时搁置攻城计划,等待天气好转。
戚华则抓住这个机会,加强了城内的防御措施,同时派出小股部队趁夜偷袭魏军营地,制造恐慌,扰乱敌军的休息和补给。
随着时间的推移,长沙之战进入了僵持阶段。魏军虽然兵力雄厚,但在长沙城坚固的防御和戚华的巧妙指挥下,始终未能取得突破。而大齐的其他战场也在按照温景安和沈凌汐的策略,采取灵活多变的战术,与魏军周旋。整个战局变得更加错综复杂,胜负难料。
察罕帖木儿眼看着长沙久攻不下,心中焦急,便向身旁的谋士刘整请教计策。刘整献计道:“将军,长沙城防坚固,不易强行攻破。我有一计,或许能助将军一臂之力。”
察罕帖木儿闻言,迫不及待地问道:“先生有何妙计,还请快快讲来。”
刘整缓缓说道:“我们可以采用围而不攻的策略,切断长沙城的一切补给线,让城中粮草日渐匮乏。同时,我们可以散布谣言,说大齐其他战线节节败退,广州城已被我军攻陷,以此动摇城中守军的士气。待到城中粮尽援绝,守军心生动摇之时,再发起总攻,定能一举拿下长沙。”
察罕帖木儿听后,眼中闪过一丝赞赏的光芒,点头道:“此计甚妙,就依先生所言。”
于是,魏军开始转变战术,不再强行攻城,而是围绕长沙城布下了严密的封锁线,阻止任何物资进入城中。同时,魏军派出间谍在城内外散布谣言,制造恐慌情绪。
在城中,戚华察觉到了魏军的战术变化,他深知长期围困对守军的不利影响。他召集手下将领,商讨对策:“魏军改变策略,意在消耗我们的粮草和士气。我们不能坐以待毙,必须设法打破封锁。”
一位年轻的将领提议道:“将军,我们可以派出精锐小队,趁着夜色潜出城外,袭击魏军的粮草库,制造混乱。同时,我们可以尝试与外界联络,请求援军。”
戚华点头同意:“这是个好主意,但行动必须谨慎,不能让魏军有所察觉。另外,我们还要加强城内的秩序管理,防止谣言传播,稳定军心。”
随着双方战术的调整,长沙之战进入了新的阶段。城内的守军在戚华的带领下,不断寻找突破围困的机会。而察罕帖木儿则在刘整的计策指引下,耐心等待着最佳的攻城时机。整个战局依然胶着,胜负的天平似乎随时都可能倾斜。在这场智慧与勇气的较量中,谁能够笑到最后,仍然是一个未解之谜。
面对戚华坚定不移的态度,察罕帖木儿再次向刘整请教计策。刘整献计道:“将军,既然长沙城内的守军如此坚毅,我们不妨采取更为精妙的策略来削弱他们的斗志。我们可以从内部突破,派遣间谍潜入城中,煽动民众情绪,引发不满。同时,我们可以派遣使者与城中的部分将领进行接触,以高官厚禄为诱饵,瓦解他们的团结。一旦城中产生裂痕,我们的进攻便会轻松许多。”
察罕帖木儿听后,眉头微微一挑,沉思片刻后说道:“此计甚好,但实施起来需谨慎小心,以免走漏风声。”
刘整自信地说:“将军放心,我会亲自挑选最可靠的人选,确保计划的隐秘性和成功率。”
于是,察罕帖木儿命令刘整立即着手实施这一计策。刘整挑选了一批精干的间谍,他们化装成商人和难民,混入了长沙城,开始在城中散布谣言和不满情绪。同时,一些善于言辞的使者也被派往城下,试图与城中的将领私下接触,以利益诱惑他们叛变。
在城中,戚华也感受到了来自民众的不安和将领之间的微妙变化。他意识到,除了加强城防之外,还需要稳定军心和民心。他召集亲信将领,严令禁止任何人在军中传播谣言,违者严惩不贷。同时,他亲自巡视城墙,鼓舞士气,让士兵们知道他们的坚持是有价值的。
戚华还秘密派遣了自己的心腹,暗中调查那些可疑的人员,试图找出魏军间谍的踪迹。在一次夜间的搜查中,戚华的心腹发现了几个形迹可疑的人物,经过审讯,果然证实他们是魏军的间谍。戚华立即下令将他们处决,并在全城公布,以儆效尤。
随着时间的推移,长沙城内的气氛变得更加紧张。戚华和他的士兵们知道,他们必须保持警惕,因为魏军不会轻易放弃攻城的企图。而察罕帖木儿则在城外耐心等待,他相信自己的计策终将奏效,长沙城迟早会落入他的手中。
在这场惊心动魄、扣人心弦的智谋与意志的激烈对决之中,双方都竭尽全力地寻找着对方的软肋,企图找到那个能一举突破防线的关键点。长沙之战的胜败走向,依然如同悬挂在半空中的谜团一般扑朔迷离,难以预测。然而,可以预见的是,无论最终的结局如何,这场惊世骇俗的战争必将成为历史长河中的一段不朽传奇。
战事如荼,一直延续到了九月十六日这一天,双方军队都已经疲惫不堪。眼见长沙城久攻不下,察罕帖木儿心急如焚,他深知这样拖下去对于自己一方极为不利。于是,他转头向身旁的将领刘整问道:“刘将军,依你之见,我们应当如何才能迅速攻克此城?”
刘整沉思片刻,答道:“将军,目前形势对我方并不乐观。长沙城久攻不破,我军士气逐渐低落,物资也消耗甚巨。在此情形下,我们或许需要改变战略,尝试一种将心理战与实际进攻相结合的方法。首先,我们可以进一步加强对城中的心理攻势。派遣更多精明强干的间谍深入城内,继续散布有关大齐军情不利的谣言,让城中守军的心理压力不断升级。同时,我们还可利用宣传工具,制造恐慌气氛,动摇他们的战斗意志。如此一来,敌军内部必然产生混乱,我们便可趁虚而入。其次,我们可以尝试挖掘地道,悄悄接近城墙,以求在不被察觉的情况下接近城池,然后发动突袭。同时,我们也应该加强外部封锁,切断所有可能的援军和补给路线,让城中的守军感到孤立无援。”
察罕帖木儿听后,沉吟片刻,点头道:“此计甚好,我们就这么办。刘整,你负责监督间谍的活动和地道的挖掘工作,务必要做到隐秘而迅速。”
刘整领命而去,立刻开始布置各项工作。魏军的间谍在城中更加活跃,不断散布各种不利于大齐的消息,试图瓦解守军的斗志。同时,一支由熟练工匠组成的队伍开始在魏军营地的一角秘密挖掘地道,他们利用夜色的掩护,小心翼翼地进行作业,以免引起城中守军的注意。
在城中,戚华也感到了前所未有的压力。他知道,长时间的围困已经开始影响到士兵们的士气和城中的粮食储备。他召集将领们,严肃地说道:“诸位,目前的形势对我们极为不利。我们必须想办法打破僵局,否则后果不堪设想。”
一位老将站出来提议:“将军,我们可以尝试夜袭敌营,打乱他们的部署,同时也可以探查是否有援军的可能性。”
戚华思考了一下,同意了这个计划:“好,我们就这么办。但要记住,行动必须谨慎,不可大意。”
当晚,一支由城中精锐组成的突击队在夜色的掩护下悄悄出城,向魏军营地进发。他们避开了魏军的主要哨岗,成功地接近了营地。然而,正当他们准备发动攻击时,一名魏军哨兵意外发现了他们的行踪,战斗随即爆发。
尽管突击队英勇奋战,但由于提前暴露,他们未能造成预期的破坏,最终只能撤回城中。这次夜袭虽然没有达到预期效果,但却给魏军带来了不小的震动,也让察罕帖木儿意识到了城中的守军并非易于对付。
随着时间的推移,地道终于挖掘完成。察罕帖木儿决定在一个风雨交加的夜晚发动总攻,他命令士兵们在地道的掩护下悄悄接近城墙,准备在夜幕的掩护下发动突袭。
然而,就在魏军准备就绪之时,一场突如其来的暴雨打乱了他们的计划。雨水灌入了地道,使得地道变得泥泞不堪,无法通行。察罕帖木儿无奈之下,只得取消了当晚的攻城计划。
在城中,戚华和他的士兵们并不知道魏军的计划,但他们感到了一种莫名的紧张气氛。戚华加强了城墙的巡逻,并命令士兵们随时准备应对可能的攻击。
就这样,长沙之战进入了更加白热化的阶段。双方都在寻找对方的破绽,试图找到取胜的关键。城中的守军在戚华的带领下,坚守着每一寸土地,而城外的魏军则在察罕帖木儿的指挥下,不断变换战术,试图攻破这座顽强的城市。
长沙之战的胜负,犹如悬挂在半空中的巨石一般,迟迟未能落地。然而,无论是敌我双方的士兵,心中都明白无比,这场战斗的结局将直接左右着他们的生死存亡,甚至关乎整个大陆的前途命运。在这场惊心动魄的智谋与勇气对决之中,任何一个决策都如同蝴蝶效应般举足轻重,每一场激战都有可能成为改写战局的关键节点。究竟哪一方能够在这场旷日持久的鏖战中坚守到底,谁便能在历史长河中留下浓墨重彩的崭新篇章。
时光荏苒,眨眼间又过去了些许时日。时值十二月初五,长沙城已被重重包围整整七个月之久,城中粮草几乎消耗殆尽,弹药更是所剩无几。见此情形,察罕帖木儿心生疑虑,转头询问身旁的刘整道:“刘将军,如今长沙城已被困七月有余,城内粮草想必早已见底,守军士气定然大打折扣。此时此刻,是否正是我军发动总攻的绝佳契机?”刘整略加思索后回应道:“将军所言极是!长沙城被围困如此之久,城内粮草必然难以为继,守军士气亦会一落千丈。当下乃是我军发动总攻的最佳时刻。我们可先派遣间谍深入城内,探听虚实,查明守军的实际状况,尤其要确认其疲惫不堪的程度。待确认城内果真已到弹尽粮绝的地步,我军即可集结全部兵力,展开全方位的猛烈攻势。”
察罕帖木儿听后,眼中闪过一丝决断的光芒,他说道:“好,就这么办。刘整,你负责联系间谍,尽快获取城内的确切情报。同时,命令全军做好准备,一旦时机成熟,我们就发动总攻。”
刘整立刻行动起来,他与潜伏在城中的间谍取得了联系,不久之后,间谍传回了消息:长沙城内的确已经粮草告罄,士兵们饥饿疲惫,士气低迷。
得到了这一消息,察罕帖木儿立即召集众将,宣布了总攻的决定。他说:“诸位,长沙城内的守军已经到了极限,现在是时候给他们最后一击了。明日清晨,我们将发动全面攻击,务必一举拿下长沙城!”
众将领听令,各自回到自己的部队,开始了紧张的准备工作。士兵们磨刀霍霍,检查武器装备,准备迎接即将到来的大战。
次日清晨,天还未亮,魏军的号角就已经吹响。察罕帖木儿亲自率领大军,向长沙城发起了猛烈的攻击。云梯、冲车、投石机等攻城器械齐上阵,士兵们如同潮水般涌向城墙。
城内的守军虽然疲惫不堪,但在戚华的鼓舞下,仍然拼死抵抗。他们在城墙上与魏军展开了激烈的肉搏战,一时间,箭矢如雨,血肉横飞。
然而,由于长时间的围困,城内的守军终究是力不从心。在魏军的猛烈攻击下,城墙一处被突破,魏军士兵蜂拥而入,城内的守军开始溃败。
戚华见大势已去,悲愤欲绝,但他仍然不肯投降,率领残余的士兵进行了最后的抵抗。最终,在一场惨烈的巷战中,戚华壮烈牺牲,长沙城宣告失守。
察罕帖木儿进入长沙城,虽然胜利了,但他的心情却异常沉重。他知道,这场胜利是以无数士兵的生命为代价换来的。他下令妥善处理战死者,同时安抚城内的百姓,希望尽快恢复长沙城的秩序。
长沙之战的胜利,犹如一道曙光划破黑暗,为魏军赢得了宝贵的喘息之机。然而,对于大齐而言,这场失利却如同一记重锤,狠狠地敲碎了他们的希望和信心。温景安听闻长沙失守的噩耗,悲痛欲绝。他深知,失去长沙不仅让大齐的战略地位受到巨大冲击,更是对国家士气的沉重打击。
与此同时,阿里海牙率领着二十万雄师,浩浩荡荡地从长安城出发。他们穿越汉中,一路势如破竹,直逼剑门关。六月十八日,这座号称天险的关隘终于被魏军攻陷,成都的门户就此敞开。此时此刻,镇守成都的平北大将军李晟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危机。剑门关的失陷,意味着成都的最后一道防线已被撕裂,魏军的铁骑正无情地践踏着通往川蜀核心地带的道路。成都,这座曾经繁华热闹的城市,如今陷入一片恐慌之中。百姓们纷纷关门闭户,街道上空无一人,只有萧瑟的风声在耳边回荡。而李晟,则肩负着保卫成都、守护川蜀的重任。他站在城头上,遥望着远处的魏军营地,心中涌起一股强烈的使命感。他知道,自己必须挺身而出,带领士兵们抵御敌人的进攻,为大齐争取一线生机。
李晟是一位经验丰富且深得民心的将领,他在得知剑门关失守的消息后,立即召集了成都城内的文武百官,商讨应对之策。会议室内气氛凝重,每个人的脸上都写满了忧虑。
李晟站在众人面前,声音沉稳而坚定:“诸位,剑门关的失守是我们始料未及的,但这并不意味着我们就此认输。成都城坚固,粮草充足,我们有能力也有信心守住这座城池。现在最重要的是稳定军心,加强城防,同时寻求外援。”
他接着下达了一系列命令:一是加强城墙的防御工事,二是动员城内百姓参与守城,三是派出使者向周边郡县求援,四是组织精锐部队准备反击魏军的攻势。
成都城内的士兵和百姓在李晟的鼓舞下,士气大增。他们开始不分昼夜地修筑城墙,储备滚木礌石,制作弓箭,准备迎战即将到来的魏军。
阿里海牙在攻占剑门关后,并没有急于进攻成都,而是选择了休整军队,巩固阵地。他知道,成都城非同小可,要想攻下这座城池,必须要有充分的准备。
在接下来的数天时间里,魏军如汹涌澎湃的潮水一般,迅速地在剑门关附近安营扎寨,并派遣出大批精明强干、机智灵活的斥候前往打探成都城的实际状况。阿里海牙在充分了解成都城的防御布局之后,精心策划并制定出一份详尽周全的攻城方案。
阿里海牙深思熟虑后决定采用围城打援这一经典战术。首先,他下令在成都城四周密密麻麻地搭建起无数座坚固无比的营寨,以此来彻底截断成都城与外界的一切联系,杜绝任何可能出现的援兵,从而将成都城孤零零地困在其中。当这些营寨竣工之后,他又派遣重兵严加防守。
时光荏苒,转眼来到六月二十五日,阿里海牙亲自率领着浩浩荡荡的二十万雄师如钢铁洪流般抵达成都城下。他果断地选择实施围而不攻的战略部署,通过斩断成都城的物资供应线,同时充分发挥魏军所拥有的强大攻城装备的优势,对城墙展开连绵不断的猛烈攻击。他坚信,只要坚持不懈地施加压力,成都城的守卫军队必然会在某一天心理防线崩溃,最终缴械投降。
然而,李晟也不是省油的灯。他看穿了阿里海牙的意图,开始主动出击,派出小股部队骚扰魏军的补给线,同时利用夜间偷袭魏军的营寨,打乱魏军的部署。
双方在成都城外展开了一场智力和勇气的较量。魏军虽然兵力强大,但成都城的守军凭借着坚固的城防和李晟的巧妙指挥,始终坚守不破。
时光荏苒,岁月如梭,成都之战已陷入胶着之态。眨眼间便到了十二月二十七日,成都城被困多日,城外援兵杳无音讯,城内粮草见底儿,李晟及其麾下士卒遭遇了前所未有的艰难处境。城中粮草已然耗尽,士兵们饥肠辘辘、体力难支,士气亦逐渐低落。但李晟并未灰心丧气,他深知,哪怕尚存一息,也要为大齐守住这方疆土。
在这一天,李晟召集了剩余的将领和士兵,站在城头,他用坚定的目光扫视着每一个人,声音中充满了力量和决心:“兄弟们,我知道我们现在处境艰难,但请大家记住,我们是川蜀的儿女,是大齐的勇士。我们的家园就在这里,我们的亲人就在身后。如果我们放弃了,那么他们将面临怎样的命运?我们不能退缩,不能投降!我们要用自己的生命和鲜血,扞卫我们的尊严和家园!”
士兵们被李晟的话语所感动,他们振作精神,重新燃起了战斗的意志。李晟接着提出了一个新的计划:“我们将组织一次突围行动,目标是为成都城争取更多的生存时间和可能的援助。我会亲自带领一支精锐部队,趁夜色突袭魏军的薄弱环节,打开一条生路。其余的士兵和百姓,你们要坚守城池,直到我们归来。”
夜幕降临,月光如水洒落在大地上。李晟站在城门口,神情严肃地注视着前方黑暗中的魏军营地。他身后站着五百名精挑细选的勇士,每个人都怀揣着坚定的信念和无畏的勇气。
李晟深吸一口气,下达了命令:“打开城门!”随着城门缓缓开启,五百名勇士如同鬼魅一般悄然无声地潜入黑夜,向着魏军营地迅速进发。他们脚步轻盈,动作敏捷,仿佛与黑夜融为一体。
接近魏军营地后,李晟一声令下,勇士们瞬间展开行动。他们手持火炬和锋利的刀剑,如疾风骤雨般席卷敌人的营帐。火焰熊熊燃烧,照亮了整个夜空;刀剑闪烁寒光,收割着敌人的生命。魏军士兵被这突如其来的袭击吓得惊慌失措,一时之间营地内火光冲天,喊杀声此起彼伏。
然而,魏军统帅阿里海牙并非等闲之辈。他历经无数次沙场征战,经验丰富。面对混乱局面,他迅速冷静下来,开始重新调整部署。他指挥着魏军士兵组成防线,试图阻止李晟的突围部队。
李晟身先士卒,奋勇杀敌。他挥舞着长剑,在敌阵中左冲右突,所到之处敌人纷纷倒地。但无奈魏军人数众多且逐渐稳住阵脚开始反击,李晟的突围部队陷入了重重包围之中。
在激烈的战斗中,鲜血染红了大地,英勇的战士们一个接一个倒下。尽管如此,李晟毫不退缩,带领剩余的勇士继续浴血奋战。他们以顽强的意志和不屈的精神与敌人展开殊死搏斗。
最终,经过一场惊心动魄的血战,李晟不幸壮烈牺牲。而他所率领的五百勇士也几乎全部阵亡,但他们的英勇事迹将永远铭刻在人们心中。
突围失败的消息传回成都城,城内的士气再次受到打击。但李晟的牺牲精神和英勇行为激励着每一个人,他们知道,即使没有援军,即使面临绝境,他们也不能放弃抵抗。
成都城内的百姓和士兵们开始自发地组织起来,他们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资源,甚至是树皮和草根,来维持生活。城墙上的守军日夜不停地巡逻,用尽最后一丝力气抵御魏军的攻击。
阿里海牙意识到成都城的守军已经到了山穷水尽的地步,他决定加大攻势,不再给守军任何喘息的机会。魏军的攻城器械再次轰鸣,士兵们如同潮水般一波接一波地冲击着城墙。
在这样的绝境中,成都城的守军展现出了惊人的韧性和勇气。他们在李晟精神的鼓舞下,用生命和鲜血书写了一段段可歌可泣的英雄史诗。
然而,现实却如同一把无情的利刃,冷酷地割裂了人们美好的憧憬。时光悄然流逝,成都城的坚固防线渐渐土崩瓦解,城墙在魏军猛烈的攻击下化为残垣断壁,魏军如汹涌的潮水般涌进城中。在那场惊心动魄的巷战里,成都城的守军与百姓们展开了最后的顽强抵抗,他们以血肉之躯抵挡魏军的凌厉攻势,然而,终究难以抵御魏军强大的力量。
乾隆十七年正月二十八日,这座曾经坚不可摧的成都城,最终沦陷于魏军之手。然而,李晟和守军们的英勇壮举将永远铭刻在历史长河之中。他们的坚韧执着和无畏牺牲,铸就了大齐历史上光辉不朽的一页,激励着后世子孙为了自由和尊严而不懈奋斗。
对于大齐皇帝温景安来说,成都的失陷犹如一道晴天霹雳,狠狠地砸在了他的心头。他深深明白,失去川蜀之地意味着什么——大齐国力将遭受前所未有的打击!然而,他同样清楚,战争远未结束,自己必须振作起来,寻找新的战略转机,为大齐争取最后的胜利。
与此同时,温景安和沈凌汐面临着前所未有的严峻局面。魏将伯颜、张弘范犹如猛虎下山,锐不可当,一路高歌猛进,于乾隆十六年七月初一抵达广州城外。正当他们艰难地坚守广州之际,又传来令人痛心的消息:长沙、成都这两座重要城市已相继失陷,而戚华和李晟两位大将也不幸壮烈牺牲。这一系列的噩讯如雪上加霜,使得广州城内人心惶惶,士气低落至谷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