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章 我的爷爷回来了(2 / 2)

现在一家人,吃饭花钱六口人,日子不说捉襟见肘,但肯定是不宽裕的,或者未来之路是不明朗的,至少比想象的应该差很多。

1956年,村里组织成立高级社,之前的土地、牲畜、农具都不再给予报酬,无偿变成了高级社集体所有,大家只按劳动数量和质量领取粮食等物品,估计也算是“按劳取酬”的雏形吧。

爷爷没有任何迟疑的,带着全家人和土地也加入了高级社,家里除了一点“自留地”之外,再没有其他任何土地,不过呢所有的人都是按照付出劳动的多少,拿取报酬,他觉得终究是可以接受的吧。

我们村子,因“地大物博、人口众多”,划分成了二十四个生产队,各个生产队各自安排生产、生活活动。

因着土地差异、人口不同、每个人生产队的收入也是不同的,也有人因此吵闹着要调换的。

到了1958年,四叔出生了,家里的生活开始出现困难。

也是这一年,堂爷爷家的小叔也出生了,两个人相差十天。

这一年,村里的政策再次调整,几个村合并成人民公社,我们村和东边的四个村子,组成了刘庄公社,

整个公社实行组织军事化、生产战斗化、生活集体化,以村为单位,统一调配劳动力,统一安排生活。

这一年村里开始建立公共食堂,取消自留地,而且不再允许所有的社员(入社的人家)在家独自做饭,不过大家都可以免费去食堂吃饭,还可以放开量吃饱,于是,所有人的日子的困难有所缓和。

公共食堂把村里的粮食统一集中起来,集体一起做饭吃,大家还能吃饱,很多人非常高兴。

后来随着粮食的减少,食堂的饭菜开始按量供应,很多人开始吃不饱。

再后来,全国掀起大炼钢铁的群众运动,各家各户的各种铁器包括做饭的大锅都被摘走了,当做钢铁冶炼的原料,别说家里没有粮食,就是有,也没有锅可用,连铁盆都没有,只要沾了铁字都是带走的。

这一年,村里的青壮年开始大量外出,去各个工厂、矿山参加劳动,有的上山砍树,下山挖煤,找矿炼铁,也有的去其他地方劳动,只有老幼和妇女在家耕种土地,爷爷没有出去,他应该算老年了。

1958年,父亲去了县里的炼油厂工作,劳动强度大,有时甚至连轴转,唯一的好处是可以吃饱,还能偶尔吃到馒头。

这一年,他十九岁。

也有很多人,去了钢铁厂和相关的辅助工厂工作,只是后来陆续有人离开,因为有人实在是坚持不住高强度的劳作和超高温的环境。

总之,村里种地的热火朝天,外面参加工作的也是热闹非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