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30章 ,新政与权利下放(2 / 2)

当然现实比自己计算的还要魔幻了。当然不可否认的是,这些数据的确是能激发自豪感,尤其是在一个增量的社会。它能让一个国家的人充满自信心,更加乐意去开拓。

徐凡不记得那个视频说过这样一段话,‘想到大英帝国纵横四海的战列舰队,即便是伦敦的乞丐也能高昂的抬起头颅。’

这句话虽然调侃的意味很重,但却是一个很深刻的思想转变和社会转变,这意味着即便是伦敦的乞丐也认为自己是帝国的一份子。

这种认同感看上去好像没有用处,但却是一个现代国家的根基,是封建国家和工业国家的区别,更是双方战斗力最大的差距。

封建国家只能动员少数统治者,普通的百姓不会认可自己是国家的一份子的,国家的战争对他们来说不过是老爷们的战争,换一个老爷,他们继续要交税。

所以封建国家即便有精锐的部队,也是一次性的军队,这支军队被打光了,封建统治者的地位变得岌岌可危了。

而工业化国家,他们的军队即便再腐朽,但他们的军队即便败光了,也可以快速在本国动员出一支强大的军队。因为身份的认同带来的总体战的能力,就是双方最大的差距。

当年那个普鲁士的威廉为了争霸,就一直说不是军队属于国家,而是国家属于军队,用这样的口号来忽悠普通百姓上战场。

但他说多了,百姓相信了,手中也握着枪了,谎言也就成为了真理了。

于是大秦洲的格局也开始撬动,为了面对越来越残酷的战争,贵族们不得不下放权利到百姓,最后导致这个过程不可逆,贵族就会扫进了历史的垃圾堆当中。

而现在大汉面临的情况却也差不多,战国时期动不动发动的几十万人的大战,让天下的百姓武德充沛,各国的贵族都不得不把权利下放,只要有才能的人就可以当官,当将军。

继续保持世卿世禄的国家,管你是什么周公之后,还是召公之后,都被泥腿子组成的几十万大军,扫进了历史的垃圾堆当中。

此时百姓的地位是两千年封建史上最高的,整个天下的思想氛围是最开放的。就是在这段历史当中,有奴隶出身可以成为将军,可以成为大司马,歌女可以成为皇后,养猪的可以成为丞相,可以成为两千石官员。

布衣将相是一个时代的巅峰。不会出现什么救命之恩,但因为只是白身,就甚轻之,不为礼。

要知道黄巾起义距离秦末也不到400年时间,统治者就是这么现实的,不需要几十万大军来争霸天下的时候,就开始讲血统了,就开始讲四世三公,门生故吏了。

只可惜生产力没有跟上,导致后世两千年一直在轮回打转,即便是生产力跟上了,但思想的钢印却变得越发顽固了。只能说东方世界的思想成熟的太早了,不能匹配它的生产力,当生产力跟上来了,思想又退化了。

秦末这个时代反而更好,什么君君臣臣,父父子子,什么三纲五常的封建压迫,这个时候都没有彻底形成。徐帆认为在思想上最接近后世工业化的,反而就是这个时代。

周章被徐凡说服了,他倒是没有像徐凡看的那样深刻,而是他不认为整个天下,还有哪个国家是大汉的对手。

大汉五年十月一日。

《大汉月报》出刊之后,整个长安城轰动,关中轰动,天下轰动。

整个天下是第一次看到朝廷的上计内容。尤其是上面记载的数据,更是让人震动无比。

长安城,翠竹轩茶馆。

茶馆是这两年新鲜事物,在徐凡的推广下,最开始大汉的高层喝茶,后面流传到明间,很快在关中就出现茶馆了。

现在茶叶一斤上百钱,对普通百姓来说还是比较贵的奢侈品,但几片茶叶就能弄出一壶提神醒脑的茶水,说自己喝茶也是倍有面子,所以喝茶已经成为很多长安城市民的首选消遣方式了。

老板请了一个落魄的士子,在这里给四周的茶客读着《大汉月报》

“8000万石粮食,这堆起来比山还要高吧?”一个长安百姓吃惊道。

士子道:“知道敖仓吗?”

四周的茶客点点头:“敖仓谁能不知道,那是大秦的心脏,当年始皇帝把天下的粮食都囤积在敖仓了,据说挖空了一座大山来屯粮。”

另一个茶客笑道:“当年天子和始皇帝争天下,敖仓就是天下之中,当今天子率先包围了敖仓,以至于蒙恬30万精锐虽然陈兵黄河,但却不能打通敖仓的粮道,最后蒙恬活活被天子困死。”

秦汉大战结束也不过就这两年,天下的百姓对这些大战都熟悉,这其中的中原大战更是让人津津乐道,这可是战国结束之后最大的战争,双方总兵力超过了百万。正是因为消灭了蒙恬的北疆军,大汉夺取天下,才势不可挡。

这场大战拿出来的每一个细节都能说半天,而这其中敖仓是关键节点,这些茶客怎么可能不知道。

士子傲然道:“当年始皇帝把天下的粮食都囤积在敖仓,花了十年时间,才在敖仓囤积了一亿五千万石粮食,这些粮食足够暴秦百万大军吃10年,也是始皇帝统一天下的信心,而现在我大汉只需要两年就可以把敖仓堆满。”

“现在我大汉就处于盛世状态,天下不但官仓满了,民仓也满了,即便是一个小城邑的粮食都堆不下了,天下的百姓一日三餐的猛吃,但依旧不能消耗天下增长的粮食。”

一个百姓感叹道:“这两年的确是太平盛世,去年某还只吃两餐,还一顿干一顿稀,现在某每日三餐,但也没有看到粮食减少,还是大汉天子好。”

大汉在军中普及一日三餐制度,这些士兵退役归乡之后,把这样的习惯带回了民间,再加上大汉丰富的物质基础,几年时间天下的百姓就已经适应了一日三餐的制度了。

“盛世好啊,我等小民终于能过几年吃饱饭的日子了,希望大汉的盛世事越长久越好。”

大汉五年十月三日。

一年一度的大汉科举考试开始,不过此次科举的主考官是新的九卿之一的叔孙通。

随着大汉推广教育的时间越来越长,整个天下的读书人也是越来越多了,此次来长安城科举的考生超过了2万名。

更关键的是这次的考生当中,不单只有大汉国的考生,还有魏国,梁国,代国等诸侯士子,辽东,河西,百越等地的考生。

叔孙通成为宗正,第一次上朝,就陈言道,大汉之主,天子是天下共主,大汉的科举乃是天下读书人的盛世,来参考的士子不应当只有大汉的士子,应该是广纳天下的贤才一起来科举。朝廷当通告天下,让天下的士子共襄盛举。

徐凡觉得有理,所以这次科举之前,不但通知了大汉各郡县,还通知了大汉的诸侯国士子。

这让各地诸侯国士子大喜,比起没有发展前途的小诸侯国,大汉的发展前景自然是更好了,而对于这些诸侯国的官员,甚至诸侯子弟,他们也想要参加科举,一是可以证明自己的能力,二就是小国就业难,诸侯国的官员都是一个萝卜一个坑,包括诸侯之位也是一样。

这些子弟想要接班还要等上几十年时间,在这些诸侯国官员子弟看来,与其等接班,还不如去大汉闯荡一番,闯到2000石高官,这比大汉诸侯都要好,于是这次前来科举的士子前所未有之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