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阿耶忘了,你还是个孩子。”
大唐·高宗时期
李治捧着抹茶,头也不抬。
承乾之事似乎是一个苗头。
“砰!”
同样愤恨的声音瞬间抵了回去。
李世民压抑着愤怒,再次沉声询问着。
夕阳下的太极殿显得幽暗昏沉。
大唐。
他看着忍着愤怒的李世民,神色悲愤,厉声道:
一个想着,自己居然当皇帝了?那海池里的鱼是不是都可以吃了?
{这个锅李世民是背稳了,承乾一开始是个多好的孩子啊。}
{监国十八年“颇能听断”,这不是个一般人。}
{应该说,一直到李承乾瘸了之前,他都表现的不错。}
{也不能都算李世民身上,李承乾身上也是有几分问题。}
{后期李承乾是一手好牌打稀烂,李世民都不在乎他是个瘸子,他自己疑心生暗鬼,又是招突厥人入宫,又是暗杀自己的属臣。}
{不听谏言,暗杀大臣,这两点都是在李世民的雷区上跳雷。}
{至于什么宠幸乐童根本不是事,虽然李世民也挺生气,但后面依旧跟大臣们表示太子的脚疾不会影响他。}
{不过他宠爱李泰也是真的,后面其实就是重倒李渊的覆辙。}
……
喝了口茶,朱元璋咂咂舌道。
【公元643年四月,就在李承乾准备起事的时候,齐州齐王李祐率众起兵造反被抓。】
“砰!咔嚓!”
威严的帝王坐在龙榻上,面上是难以遏制的愤怒,眼中却满是沉沉的悲痛!
{纵观李承乾一生,可以看到李世民虽然作为大唐高高在上的天子天可汗。}
{但是在面对自己最心爱的儿子时,却只如同天底下千千万万个最普通的父亲一般,细心栽培耐心教导。}
{特别是自己的这个爱子将要继承自己的帝业,李世民更是花费了大量的心血与精力。}
{李承乾不足六岁时,李世民就让赫赫有名的儒学大家陆德明教导他。}
{十二岁时,便开始有意识的培养其处理政务的能力。}
{等李承乾开始叛逆不循法度后,又煞费苦心的想要将他引回正道,甚至一听说有人猜测李承乾的储位不稳,立马将魏征任命为太子太师以绝众望。}
{哪怕后来李承乾犯下了谋逆不遂的滔天大罪,李世民失望之余仍要绞尽脑汁保住他的性命。}
{这就有点马后炮了,你从一开始就别“三心二意”的,还能有这些事?而且,也不是谁都是你李世民啊!能忍着被臣子指着鼻子骂。}
{李承乾心理扭曲除了自己的身体有残疾以外,和太宗皇帝对魏王李泰的偏爱有很大关系。}
{太子和一藩王地位等同,尊卑不分,文武大臣势必开始站队。}
{党争愈演愈烈,宗室失和,文武不睦,太子担忧皇帝易储,势必联合太子府属官和军事上的实力派将领寻求谋反,诛杀竞争对手,逼皇帝退位。}
{这种局面东吴的二宫之争,隋代的杨勇,杨广太子之争,高祖时的玄武门之变都是这个逻辑。}
……
大唐·高祖时期
李渊心里突生一阵不详。
“文学馆、武德殿……这些代表什么其实您都知道。”
【而李承乾事败后,又牵扯出了四子魏王李泰的夺嫡阴谋。】
“你绝望!你绝望个屁!”
“所以阿耶对你抱有重望。”
一旁的朱棣忍不住吹胡子瞪眼!
正在饮茶的李世民惊落手中茶盏。
“就是不会教儿子。”
“原因很简单,因为恐惧。”
【李承乾的计划还没有得以实施就宣告流产。】
“分封的王侯成年都要去往封地,只有他不用。”
……
【公元643年四月七日,在废黜太子李承乾和贬徙魏王李泰后。】
莫不是承乾也病死了?!
【公元649年五月二十六日,李世民驾崩。】
“伱忘了母亲临终前对你的嘱托…”
一旁的武媚娘突地感觉一阵寒意。
“你想立魏王为太子…”
“但在年岁渐长的李承乾看来,她爹这么做完全就是为了监视自己。”
“朕才是皇帝。”
朱棣瞥了一眼自家的胖儿子,轻哼一声。
……
“历史上那么多君主都想过换太子,很多明明都是贤君明君,为什么都想不开呢?”
脑海中就一个想法。
……
“太子结交大臣,皇帝会觉得他想提前上位。”
【随后,太子李承乾被废为庶人流放黔州。魏王李泰被贬为顺阳王,徙至均州。】
朱瞻基瞥了一眼自家老爹。
足疾?拒谏?暗杀属臣?重蹈覆辙?
李世民麻木的看着天幕,一动不动。
他瞥了一眼自家大郎。
“您问我为什么?我只是……为了自救罢了。”
“而这种猜忌,会随着皇帝年龄的增长而加深。”
【但在实际行动上,唐太宗依旧对魏王十分亲近和宠爱,而对太子比较冷淡和疏远。】
【长此以往,本就因为足疾而越发偏激的李承乾越来越没有安全感,随着形势日益紧迫,他决定铤而走险。】
“太子不结交大臣,皇帝会觉得无能。”
“你这个…不争气的!”
长孙皇后、李承乾、小兕子,俱都看向张大嘴巴的小李治。
“当初你生在承乾宫,你大父以承乾一名为亲赐。”
朱元璋看着天幕,摇摇头。
只是望着杯中倒影映射出的双眸。
朱高炽跟一座大佛一样无动于衷。
“你说这父子俩怎么就走到这步田地?”
天幕上。
其面前,一位眉眼间带着几分锐利与愤恨之人正跪在地上对李世民怒目而视。
鼻子抽动,李承乾忍不住放声大哭。
【六月一日,李治即皇帝位,时年二十二岁。】
长孙皇后的死与足疾,应该就是李承乾扭曲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