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问题是,士大夫中不少都是治国良才,若是妄开杀戮,怕是坏了根基……”徐妙云不无担忧地说道,“父亲莫怪妙云饶舌,若是僵持下去,于国于家,都不是好事……”
云霄欣慰地笑道:“你们两个能有这般见识,也没白费了我一番苦心;这次孟子的事儿恐怕会闹大,不过不管如何,朝廷根基已稳,若是有人以此为藉口辞官,反倒是便宜了将来新晋的举子,大哥是这是不想放权哪!不过话又说回来,放权有放权的好处,收权有收权的好处,这要看每一代君王如何看待自己的能力摆正自己的位置,譬如唐太宗,以他的本事为人,就算把天下所有的权都收回来也没什么,譬如桀纣,他们那点能耐,若是放权,总强过亡国之祸。”
“只是天道循环,后世之君很少明白‘权’字的意义,只是把权当作挥霍的资本,而没有看作天下百姓交给自己的责任;你父皇能从一介布衣走到如今,手段智慧自不必说,国祚初立,人心尚未完全稳定,内政上还有很多力不从心的地方,平定四方还需要政令一统的朝堂;若是一味放权,君国大事让文臣们相互扯皮,反而让小人有了可趁之机;而你皇兄生性温和,将来登基之后必然放权的多,几十年后天下已经平稳,放权自然是利国利民,两者正好一张一弛,你父皇正是料到了这一点,才会如此作为;若是有些臣子不懂得这些缘故,急着想把大权揽到士大夫手里,却是有些看不清时局了,如今局面乃是四处用兵,若是大权都放给文臣,这仗还怎么打?若是他们安静等待一段时日,等标儿登基、四海平定,放权之事自然水到渠成。”
朱棣疑惑道:“若是如五叔这么说,岂不是将来子孙可以随意篡改祖宗之法?”
云霄苦笑摇头道:“随意篡改倒是不怕,懂得去变法的君王起码都是有见识的,一个国家交给有见识的君王,就不会糟到哪儿去。历代变法又成有败,成者自不必去说;败者,譬如王莽、王荆公,非是其法不好,而是操之过急啊!你们想想商鞅变法、赵武灵王胡服骑射,哪个不是几十年变法之功?可王莽、王荆公呢?包括永贞、庆历的革新,这些人不都是想着在三五年内完成几十年变法才能完成的事儿?那些得了好处的王公贵族岂能答应?如此拔苗助长岂能不败?”
“那……祖宗之法,到底能不能改呢?”朱棣追问一句道。
“《吕览》中的《察今》你们都读过吧?”云霄含笑问道,“‘上胡不法先王之法?’,原因就是‘世易时移,法亦变矣!’上古之时,民不过百万,地产粮不过一石,彼时自然用上古之法;如今子民亿兆,岭南之地甚至一年两熟、三熟,若是还用上古之法,可乎?将来呢?将来会发生什么又有谁会知道?若是将来百姓跟多,收成更好,咱们还用老法子来治天下,那岂不是要糟?”
朱棣恍然,高兴道:“我懂了,五叔的意思是治理天下的法子不是不是坐在朝堂里凭空想来的,要根据不同的情况来看。不但是古今不同,南北亦有差别,若是我将来就藩北平,就要根据北平府的现状来行令施政,不能被朝廷的那些死规矩局限了,是不是?”
云霄诧异道:“行啊,小子!看不出来你还能举一反三!不过你可要记住了,法可以变,但是有些事可以做,有些事不可以做……”
“我知道呢!”朱棣不经意地说道,“是不是将来大皇兄会着手削藩的事儿?母妃早就说过了,若是将来扫平了蒙古,我在北平当个太平王爷有什么不好的?二皇兄三皇兄也都这么说呢,只是到时候不怎么能见到母妃了……”
徐妙云却掩嘴笑了起来:“人小鬼大了吧?连父亲的手稿都舍不得让几位哥哥看一眼的小家伙,怎么说话这么大气……”
“妙云慎言!”云霄连忙打断徐妙云的话,“我私下教棣儿的事儿别说出去,白地让李师傅不快。”
徐妙云吐吐舌头不再言语。朱棣继续道:“别的我不管,我是父皇的儿子,自然要在边墙守卫朱家的藩篱;我是母妃的儿子,自然要让母妃以我为荣。若是谁动了这两条,我绝不放过他!父皇身边有人打我母妃的主意我也知道,我母妃是高丽人,在他们看来终究是外族,好欺凌,我巴不得父皇多砍几个……”
云霄皱了皱眉头,抚着朱棣的脑袋叹息道:“到底是孩子,虽然聪明过人,却是锋芒太露啊……”
船舱中,柳飞儿几个一边逗弄着孩子,一边欣赏着丫头们的弹唱,云霄则兴致勃勃地向朱棣和徐妙云传授治国之道,气氛一派祥和。谁都没有想到,洪武朝的第二次君臣大战就从孟子开始,逐渐发展到后来孟子移庙、文臣死谏的局面,所有人都低估了朱元璋收回军政大权的决心。
…………………………………………
沐英呆着二十多个亲兵跟在香草后面穿梭于密林,每到一处,都是细心地画下地形图收好。
“沐将军画这么多图,难道准备以后攻打苗家的山寨?”香草看到沐英不断地勘察地形,有些奇怪地问道。
“苗民纯朴,我去攻打苗寨做什么?”沐英笑笑道,“只不过这次入苗除了打仗,要做的事情太多了。父皇要我安抚好苗民,我总得知道苗寨都在什么地方吧?师傅说,我师娘的徒弟们正在安南做大买卖,若是引得安南土兵来攻,就要好好利用南疆的地形全歼来犯之敌;蓝姨说,南疆还有不少苗寨别说官道,连山路都没有,总要勘察勘察地形,留待日后抓些鞑子俘虏修路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