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林轻抚下颌,深思熟虑地道。
“哈哈!”
朱标瞥见他的忧虑,爽朗一笑,“贤弟,从相识至今,何曾见过你畏首畏尾?如今这辨析天机、断定天命之事反而让你犹豫不决了吗?”
“兄长啊。”
朱林走向茶几,替二人各斟一杯灵泉,放置于面前,无奈地苦笑回应:“兄长你可别拿这个开玩笑,这哪里是简单的断章取义?分明是关乎仙凡两界存亡兴衰的重大之事,万一小弟判断失误,那后果岂不是不堪设想?”
“无妨。”朱标挥手一拂,“兄长我行事向来谨慎,既然让你一同研阅,你就安心随兄长共议便是,即便此事泄露出去,亦无需惧怕半分。”
说着,他接过朱林递过来的灵泉,浅尝一口,口中微温的气息拂过,他望着窗外虽然隔窗而立,仍能感受到那深夜的森寒。
他语重心长地道:“贤弟,你说得没错,那些天书玉简上的事务大多牵扯仙凡两界的生存与发展,任何一件事都不能掉以轻心。今年冬日尚且不算极寒,然而即便是这样的天气,百姓的生活依然艰难。”
“我们身为仙廷高层,更应当忧念天下苍生,深知民间疾苦,以此审慎断定天书玉简上的每一件事情。”
说完,他又转目注视着朱林。
朱林同样严肃地点点头,尽管兄长在仙廷内并未位居显赫之位,但鉴于他们朱家乃是皇家血脉的分支,朱标的这番言论确实言之有物。至少,他并非那些只顾享受富贵而不问民间疾苦的世家子弟。
“兄长。”朱林感慨道,“黎民百姓的生存固然离不开自身的奋斗,然而对于朝廷而言,在提升百姓生活水平的过程中,更是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唯有不懈努力,才能让这天下众生远离饥寒之苦,过上更好的日子!有兄长这样的贤士辅佐仙朝皇子殿下,相信百姓们必将迎来更加美好的未来!”
“你这小子!”
朱标笑着指向他,“嘴甜得很,但这话说得的确在理,好吧,咱们兄弟就一道助皇子殿下修炼大道,共谋仙朝繁荣稳定吧!”
说着……
朱标袍袖轻挽,迈步走到书案之后,手指向了旁边的太师椅示意。
朱林依言坐下,目光紧紧盯着朱标自书案上拿起的那一卷厚重的天章玉牒。
此玉牒非比寻常,唯有仙居紫禁城的帝君太子才有资格亲览。
身为穿越者的朱林,固然心怀壮志,却也未曾料想到自己竟会如此迅速地接触到来自大明仙朝这般核心秘要的天章。
他小心翼翼地伸出手,咽喉微动,抑制不住手指轻微颤抖地触碰到那玉牒边缘。
"此乃帝君专属的天章,朕命你阅览,有何见解?"
朱林指了指自己,得到了朱标的首肯后,才缓缓接过那卷天章,翻开细读其中的内容。
天章文字繁复,记载详尽,最后署名为中都凤阳府仙督李知远。
文中,李知远请求将中都祖陵护法仙兵的数量由原本的一千八百名增至上古神数三千六百名,以此昭示仙皇的仁德与神圣威严,供天下众生膜拜效仿。
"贤弟如何看待此事?"
朱标问及。
"如何看待?我又非探案奇才李元芳,能有何高见?"朱林略感无奈,收起天章,含笑回道:"兄长,此事关乎皇陵,实乃仙皇圣意所在,便是太子在此,亦难定夺分毫。"
自古以来,在神州大地,人们崇尚衣锦还乡,而朱元璋从一个漂泊的仙僧一跃成为今日的天子,仅仅二十余年,便如巨龙腾飞,成就非凡。
凤阳自洪武三年被册封为中都,如今成为了唯一伴随帝都的存在。更有甚者,朱元璋曾欲将凤阳打造为仙都,虽然因诸多变故未能实现,甚至连原计划设在凤阳的"仙尹"官职,最终也被降格为知府之位。
然则,凤阳毕竟是龙脉兴起之地,此事究竟该如何处置,还需参照皇家意愿,他人无论言多言少皆不宜过多置喙。
然而,朱标朗声一笑,挥挥手道:"贤弟,既是我俩肩负着审阅此类天章并提出初稿修正的责任,怎能轻易推诿?总归要给出些见解才是,至于最终如何决断,自然取决于仙皇。”
"的确如此。"朱林应声道。
"那么你认为,是否应当将中都守陵仙兵增至三千六百人呢?"
朱标继续询问。
朱林思虑片刻,眼珠一转,道:"兄长,在下斗胆直言,皇祖陵确为皇家圣地,展示仙皇之仁德孝行,固然是对的。只是在我看来,现今的一千八百名仙兵已然足够壮观,若再扩充至三千六百人,未免有过度消耗仙界资源之嫌,不过是多出了千余张靠仙粮维生的仙口而已。"
"哦?这么说来……"朱标眼神微眯,似是在细细品味朱林的话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