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89章 贪得精血,妖仙齐作乱(1 / 2)

“托我给包拯带个话?”

智化原本正在院子里面,爱不释手的翻看着苏晏私库密藏的那些阴间药材,各自分门别类,切了小片,体会药性。

没想到,苏寒山和欧阳春出去了一会儿,回来之后,突然就提到让他去找包拯。

他犹豫道,“我这个人,不太喜欢跟官府打交道,无论是北侠还是苏兄,好像也没怎么把官府放在眼里,怎么忽然提起这个话来?”

苏寒山捏着指节,道:“这边不干人事的太多,我暂时管不过来,知会点帮手,让他们也管管。”

说话间,苏寒山把拎回来的一个包袱丢给智化。

那是在陆昆的住处,发现的一些焚香传讯的法器,正是用来联络襄阳王府的,可以查出痕迹。

另外还有平日辅助修炼的几件宝贝,都是产自东海小蓬莱碧霞宫,价值连城,而且要身份不俗的人亲自上门请求定做,才会炼制。

智化查看一番,旁边欧阳春跟着补充了几句事情经过,又把那团十日夺目神砂,也拿出来展示了一下。

“嘶,这事儿确实非同小可。”

智化眼皮子跳了跳,“本以为只要防着昆仑,没想到东海那位,也越来越有插手天下的意思了。”

“但,在下人微言轻,这样的大事,两位若是有谁能出面一趟,凭你们的修为身份,那才更……”

苏寒山坐到了旁边,靠在椅子上休息,直白的说道:“我要练功,顺便看着太湖,等待朋友,事太多,没空跑腿。”

“唉,鄙人也要养伤。”

欧阳春捂着胸口,刹那之间好像脸色就苍白了许多,虚弱的轻咳了两下,勉强对智化露出笑容。

“况且,兄台也不要过多谦虚,妄自菲薄。”

“天底下能认出换日步法的,或许不多,但鄙人恰好听说过一些,最近数百年来,应该只有两个人,练成这套法门。”

“一个是当年,武当正宗的老掌教,号称偷天换日老剑魔的金昌金老前辈,还有一个就是当代江湖中,号称黑妖狐的神秘人物,也就是兄台你了。”

“我听说你跟开封府的包拯包大人,打过好几次交道,现成的交情摆在那里,不用岂不是可惜了,你走这一趟,才更能顺顺利利,取信于人。”

“若是我和苏兄,两个身份敏感的过去,弄不好反而会有一些让人尴尬的事情。”

智化脸上有些无奈之色:“也罢,那我就走这一趟。”

包拯自从数十年前,在端州担任知府的时候开始,就有断案如神的美誉,又裁撤多余官吏,撤消前任的苛捐杂税,深得民心。

后来他当上开封知府、大学士,常常领钦差大臣的名头,巡视各方,惩治官吏显贵中贪赃枉法、草菅人命之辈,每到一地,民众便奔走相告,蔚为奇观。

因此近些年来,包拯只要出行,消息传的比他们出行的队伍,快上百倍不止。

智化根本不曾刻意打听,也知道包拯最近的行程。

而且另外有些传言,据说这回包拯出巡,路上遇到的麻烦,比以前还要多些。

不只是因为有官枉法,人犯法,匪作祟,鬼告状,更是因为……妖。

这一天,已经是傍晚时分。

长江上,波浪滔滔。

天空被夕阳晚霞,映得金红交织。

包拯在船队甲板上,摆放了全套的桌椅,自己坐在桌边,趁着江风晚霞,翻看卷宗书册。

桌对面是一个头戴方巾的文士,两鬓斑白,相貌清瞿,弄了个小火炉,正在煮粥,时不时揭开盖子,小心搅拌,香气扑鼻,汁水浓稠。

夕阳的光辉照在筷子上,能见到汤水色稠如蜜,令人胃口大开。

“差不多了。”

文士露出笑容,朝着船舱里面喊道,“展护卫,公孙先生,你们两位,是要吃热的还是凉的?”

船舱里面,有两人正在对弈。

一个身穿蓝袍劲装,相貌堂堂,英武不凡,正是在江湖上有“南侠”之名的展昭,因为钦佩包拯,在他身边做了护卫。

另一人,木簪挽发,眸若点漆,三绺长须,儒雅从容,手持羽扇,却只穿布袍,正是包拯的幕僚,公孙策。

展昭扭头看向甲板那里,笑道:“范老这话从何说起,似这样放了红豆莲子紫米花生,各色材料的甜粥,难道不都是要趁热,才吃得出香味?”

“此言差矣。”

范老大摇其头,“若是稀粥,就是一碗水几粒米,确实趁热吃了才有些香气,但是这样的好粥,用的材料越多,越是粘稠,就越不拘于什么时候去吃它。”

“爱吃热可以,爱吃凉也行,就算是放成了冰块吃,也别有一番滋味。”

这老者放下筷子,轻抚胡须,颇为自得,“我年少时候,就爱把粥冻成冰块才吃,那时候读书辛苦,一碗粥冻成冰后,划成多块,时不时轻咬一口,神清气爽,自以为一绝啊。”

公孙策说道:“我听说有人专门为范老少年的事迹写了一篇文章,划粥断齑,在很多士人之间,津津乐道,用来宣扬乡里,让大家都要肯吃苦,多吃苦,吃苦吃的多,才是有能耐的人。”

“是吗?”

范仲淹微微摇头,“我少年读书,为的就是不吃苦,若一味宣扬让人多吃苦,让乡人一辈子甘心吃苦,只怕有些居心不良。”

“治世之正道,正在于要让许多吃苦的人,改而能吃上甜的才对。”

他叹了口气,看向自己的粥罐子,“我这粥,糖放的还是不够!”

范仲淹抓了一大把白糖,正要往粥罐子里面丢,忽觉身边清风一动,蓝袍飘过。

展昭倏然间来到了船头,手提长剑,面色严肃。

范仲淹稍微一愣,随即才察觉,江面上有些不对劲。

只见前方十几里外,顺流而下的江水,忽然逆向翻腾,涌起一波波碎玉乱雪也似的浪头。

一浪更比一浪高,浪声咆哮,混着怪风,迎面吹来。

船上的大帆,被吹得向后鼓去,整艘船顿时减速。

范仲淹定睛细看,发现浪头之中,有诸多怪影升腾起来。

有的鱼头人身,有的人身蟹钳,有的身穿龟壳,有的看似是人,一张嘴,却吐出长长的蛇信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