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1章 开封尾声(2 / 2)

政事堂在激烈的杂乱声中,李清臣外出以资政殿大学士知河南府。无他,他一直强烈反对追责当年旧事,更反对苛责老臣。

蔡京没有进位,一来蔡卞就在政事堂,两个亲兄弟同时为相,容易让人侧目。二来曾布的极力阻止。

蔡京并不在意,他知道这就是声望,当他通过这事挑起大案,在新党中就会留下痕迹,所谓集天下大望就是如此。

这是对旧党又一场大范围的贬谪。

吕大防、苏辙、刘挚、梁焘、范纯粹、李之纯、贾易、刘安世等等旧党中人无一幸免,贬谪之地,岭南,亦如当年蔡确。(吕大防、刘挚、梁焘等人直接死于贬谪路上,其他熬过去回来的寥寥几人。)

这次遭贬谪的也有范纯仁。知随州,贬武安军节度副使,永州安置。

……

编者语:把杨元奇拉到开封,是想和章惇扯上交集,后来想想还是算了,主要章惇对苏轼那种极度的爱恨,不知道如何写。

章惇这人在历史上诟病极多,甚至定位奸臣,很大原因就是他成为宰持后,在一场场贬谪中所扮演的角色。文人士子眼中的宰持更应该宰相肚里能撑船,既然已登高位,就该放下。

章惇的性格睚眦必报,准确点说加倍奉还,甚至最后把贬谪当成游戏。苏轼字子瞻,贬去儋州;刘挚,字莘老,贬去新州,……还刨了人家司马光家祖坟。

抛开这类恩怨和个人魅力不谈,章惇在政治上的成就,事实为那一代人中最为称道的。其拥抱新法以后,自始至终例行此法。他成为首相那短短几年,北宋事实上扭转了乾坤,从内政到外战,可以说国富兵强。

最开始构思本文,是想把赵煦的命延长,杨元奇作为近臣,改变那个时代。那时候,个人觉得赵煦活得久点,北宋是另外一个局面。

写到这里,开封这个篇章落下帷幕。对比以前的开封,因为有苏轼这类人,写得更用心,也更好写,毕竟是喜欢的人。这个篇章却写得生涩无比,最后自己放弃,让杨元奇早点走。

从写这本小说开始,重新去翻阅关于章惇的历史资料,才发觉这人的确有被埋没的嫌疑,所谓奸臣更是不可信。元朝修的《宋史》极其敷衍,因为几乎没有多加考证从各类史书中摘录,只是沿用南宋的记录,北宋是在新党(蔡京也是新党)时期亡国的,南宋关于北宋的记录就完全是站在新党对立面。从简单把新党所有人打成奸逆之人就能看出过于偏颇,那是一群实实在在有血有肉的人,怎么可能全是奸邪之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