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 新的开始(2 / 2)

新党为首的政事堂,关于这事没有什么争论,包括赵煦本人也希望他父亲神宗的评论应该更高,不该是现在实录里的样子。历史记录这个时候是能装裱的。只是谁来操作这事,谁来主编这部史书,政事堂争论很大。

翰林学士曾布鼓吹重修实录,按说,由他来主持最是合理,章惇非常犹豫。曾布是新法的追随者,但当年王安石罢相也有他的一份功绩,章惇更希望一个更为坚定的新党成员来做这件事。更为重要的是这也事关他本人地位,曾布一部史书大成,加上原有的地位,是有可能对章惇形成威胁的。

修史这种事现在看来似乎是小官,那是因为现在政策制定这些和史录是分开的,大家只是从史录里寻找得失。但是在当时,修史几乎就是制定政策走向,特别是这个时段,朝堂是打算重新启用新法,《神宗实录》几乎能成为治政方略。

章惇推举了一个人,中书舍人蔡卞。蔡卞文采自不必说,哪一个进士不是满腹经纶才华出众,何况他一手书法都能传天下。还有一点非常重要,蔡卞是王安石的女婿,最得王安石看重的人。蔡卞也是对颇多争议的《青苗法》最坚定的支持者。

章惇另外想调用的几个人中有两个相对特殊,一个是李格非,一个是潘易岭。这两个人更归于旧党。(对于中下层官员,大家都有倾向,其实真的不必过于归集,更无需逼迫他们去做个选择。那些想做大事的自然会跳出来自己选。)

李格非一直在中枢,其文章策论本就扬名于世。要不他也不会得苏轼另眼相看。

潘易岭在西北战略和茶马司调整的主张事实上是偏于新党的。实际,当时潘易岭从开封调职茶马司,就是因为他在西北战略上持不同旧党的态度。

章惇知道这几件事还有一个原因,他的儿子章援。章援和潘易岭是同科进士,还是贡举第一名,苏轼点的。章援的官途很平淡,他虽然是苏轼点中的贡举第一名,同科之间却若即若离,他的身份也决定他在元佑年间不会多言。和他交集算多的就是潘易岭。潘易岭入仕,以他年纪本来就是想去地方做点实事,章援虽然入中枢秘书郎,一样不多提主张,做点自己份内的事。

……

这是大宋朝堂一次大调整,许将回朝以吏部尚书任尚书左丞,这个人是赵煦调回来的,他称不上完全意义的新党,很多主张偏于新党,籍贯福建。南方大部分士子的政治倾向上都偏于新党理念。

蔡卞迁国史修撰,组织重编《神宗实录》,中书舍人由另外一个还朝的林希代替。还有一个极其重要的人回朝了,蔡京权户部尚书。

户部在元丰改制后就是大宋的钱袋子,蔡京的回朝某种程度上意味着新法势不可挡,新党需要这个位置来调整朝廷的收支。新党财政理念积极进取拓开财源,也需要户部来确定治政调整后的财务状况。

开封蔡家门庭若市,蔡京本就做过开封府尹,在任内也是称职,这次总算告别贬谪生涯,重回大宋中心开封这个舞台。

政事堂最后通过的是以新党黄履为御史中丞,李之纯贬谪地方知州,台谏的最后一环补上。

元佑九年,应该说现在是绍圣元年。这轮调整下来,新党全面掌权。大宋朝这艘巨船正式开始转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