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6章 临安杨家(1 / 2)

杭州临安。

杨元忠临安县丞这个职位对他是个非常好的起点,这里有临安杨家。当开封、太原和临安三家杨取得共识,大家更是小心翼翼守护这份难得的亲情,有这么个当地士绅的支持,杨元忠这个县丞就非常好做。

杨文广的另一个未亡人老李氏是乐籍出身,身份有些蹊跷,据说都能追溯到南唐后主李煜。当年慕容氏和老李氏非常不合,在开封折腾有点凶,这让很多人关注到了杨府,杨家未能承袭爵位也和这种关注有关。

杨元忠和李氏到临安,到任后来拜见过李氏这个姨奶奶,老李氏是见过幼儿时的杨元忠,世事变迁,恩怨早就飘散,徒留活着的人叹息。

老李氏接受了杨元忠和李氏带来的礼物,是李氏留在杨府的一些东西,与其说是礼物,不如说是慕容氏表达的歉意,她当年太过要强。

杨兴实有两个儿子一个女儿,杨再兴去了定边,另外一个儿子叫杨元存,只有七八岁,还有一个幼女杨垣雯。两个儿子都是王氏所生,幼女则是周姓姨娘说出。

临安杨家度过了最危险的几年,苏轼知杭州赈济灾荒通西湖,变废为宝治千亩良田,临安亦然得利,西溪湿地的治理当时已提升日程,只是苏轼这个时候回调开封。临安杨家大部分田地离湿地不远。

杨元忠作为临安县丞,分到的差事就是兴修湿地的一些小水利,得益于杨兴实这些当地家族的支持,杨元忠的几个措施的确有些成效,最了解这里的还是土绅。

开封杨家又免去了临安今年一半的份额,临安杨家已是缓过一口气。

今天,杨元忠和李氏登门杨家是杨兴实邀来的,他们说的是一件家事。

临安有陈妙常的主家陈家,陈妙常的父亲病危。陈妙常的身世比原本想得要颠簸很多,她母亲是姨娘出身,老夫少妻。陈妙常出身先天不足,她母亲身体亦然很差。后来主母病故,陈老家主又续弦,她母亲更是难熬撒手人寰。

陈妙常回杭州不愿久呆甚至都不多说家里事,很大原因就是如此。陈家大大小小有七个儿子,正室和续弦加起来就有四个,现在几房闹得不可开交。

陈家最小的儿子才七岁不到,是陈妙常母亲的妹妹所生,也是丫头抬的姨娘,这个姨娘身体亦然不好,已是过世,陈妙常没见着她一面,其实当年这个姨姨是唯一维护她的人。最小的这个儿子叫陈七,典型的庶出还不得家族承认。

老李氏和陈妙常有过交集,有些看不得这种场面,陈老爷病危,陈七更是无人看管有些顽劣,想把他带离陈家,这事还得和陈妙常商议。老李氏想杨元忠去和陈家商议,作为县丞他去和陈家商议,病重的陈老太爷要是有点数,总会留点什么给陈七,能安顿一下。

老李氏说:“那个陈妙常是个体贴人,在临安就放心不下这个从弟,她父亲健在,她也说不来什么,你们几个登门,陈家多少会给些薄面。”

杨元忠沉吟,这是别人的家事,他们的亲戚关系绕来绕去太远,这事还真不好说。

老李氏有些不悦:“我是妾室出身,兴实说到底也是庶出,元忠可是有想法?”

杨元忠赶紧接话:“姨奶奶,孙儿不是这个意思,孙儿本来是寻思要不要先问过妙常弟妹的。”

老李氏道:“一个来回怕是来不及。到时候什么事都定下来,陈妙常又如何能多嘴,她不过是陈家丢出去的女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