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9章 苏轼离开了(1 / 2)

开封城外,古亭边。

风萧萧兮易水寒,苏轼再一次踏上他的贬谪之路,那是他心心念念的杭州。

从被贬谪的地方和官职就能看出党团的意义,新党被打趴,所以他们的贬谪要多惨有多惨。

苏轼这种旧党人物,朝中整个群体还在,他的贬谪就温情很多,当然,这里面也有高太后的舍不得,顶撞归顶撞,喜欢就是喜欢,不顶撞还不是苏轼了。范纯仁被贬谪去太原时候也是如此。

苏轼是以龙图阁学士知杭州,两个职位放在一起,他连薪水都没降,大宋朝不是以你最高职位给薪水的,是以你多少头衔累加薪水的。这种人跑去杭州想好好在地方干点事,周边很难有人掣肘。

苏轼对杨元奇这个送行就非常满意,因为他拉来的人太合心意了,潘金莲、封宜奴,顺便还拉了个李清照。

杨元奇最后悔是怎么留他这段时间干啥,还把朝堂另外一帮大爷得罪了一轮,走得有点狼狈。他自请外出多好?那才是豁达。

贾易在离京前几乎要了苏轼的命,他给苏轼打上个标签“蜀党”党团领袖,不管你有没有,这个标签一传出去,很难摘掉,这让苏轼非常伤。tmd,大家都是被贬,凭什么你还去个山清水秀的地方,几乎要做土皇帝。(新旧党只是一种说法,没有真正明说他们是党团,蜀党这个却是明明白白被人贴上去了,这在当时党团是一种忌讳。文人嘛,还是要点脸,但这点脸也就到此为止。)

这个时候太好处理苏轼了,赶紧踢出去。少了一个大嘴巴,大家也好办事。

苏轼也没闲着,还留下一份奏章,关于党同伐异,前事不忘后事之师,这事真不能这么干。苏轼的大才就在于此,唐宋八大家不是指诗词,而是文章。走了还不忘留点东西给人添堵,这玩意可是极有可能留存后世的。有才华的人从来就是这么任性!

杨元奇本来准备好了一首词,想来个应景,好歹苏轼要走了,自己在给首词留段佳话挣点名声,但真到送行时候,发现根本不是这回事。

苏轼的想法已经是,走就走呗,他去杭州比留在这鬼地方强。

封宜奴和王朝云一起来了首《送别》,王朝云琴,封宜奴唱。

茶没喝完,苏轼一句话让封宜奴花容失色:“怎么还是半阙,要不我补上?”

还好李清照怼了句:“苏爷爷抢小女人东西是个什么意思,我都没说要补这半阙。”她知道这是封宜奴的心事,苏轼这不是坏人好事么。

王朝云道:“为老不尊,抢小辈东西,让她慢慢想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