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章 有个说辞(1 / 2)

杨元奇几天没闹着出去,只是在花园、客栈和书房之间消磨时光,杨垣紫眉头紧皱,杨元奇有些担心,看来太原经营状况不是很乐观。

“究竟什么问题?”杨元奇问道。

“就是看不出大问题所以问题才大。”杨垣紫说道:“我们的货物大部分都是来自开封杭州那边,现在所有业务都有萎缩。”

杨家现行的商业模式主要通过各地产出和需求差异跑商,是最原始的商业模式。

在太原府,杨家商行主要售卖的是一些来自杭州临安的货物,比如糖、丝绸、茶叶之类等。同时,太原杨家也会采购大量高粱、烈酒之类的,发往开封和临安杨家商行。

茶叶丝绸之类的物品算半个奢侈品,在太原府量本来不大,各个商行多多少少有些固定客户。

现在查看的情况,固定的客户大部分还是在这里购买,商品质量也没有下降,造成收入减少的是散户采购量的减少。

这和太原府今年经济景气的状况形成对比。

杨垣紫吩咐人在周边查证,的确没有大型的商铺开业,小商铺的影响不会这么明显,而且是逐月递减。

“各大掌柜在周边悄悄打听,也想看看太原府另外几家大型商行情况如何。”杨垣紫说道,这是没有办法的办法。

太原府各大商行之间互通款曲,商业信息相互沟通传递,但一般不对各自的经营状况进行打听,这毕竟有些犯忌讳,很容易引起其他联想。何况各大商行经营的商品也有所差异,这有点死马当活马医的味道。

“老姐,我见到杨家商行掌柜蛮多,都是杨家家生子么?”杨元奇问道。

杨垣紫回答:“杨家的人也就占四分之一,商行的经营门道甚多,最重人员和信息,要全是杨家的人,消息就会非常狭隘,看问题也过于片面。再说,天下之大,能人众多,哪里可能都是杨家的人。”

杨垣紫继续道“其实,我们商行由于经过了一番缩减,当时为了减轻压力,留下很多杨家的人,要不,占比会更少些的。要我说,有些自持是杨家的人,能力很是一般,位置倒过于重要了,可以安排点其他事情的。”

杨元奇点头,杨家商行的发展,很多事情不能一蹴而就,杨垣紫有这个理解却没有什么动作,遵循的就是循序渐进的道理。

“怎么?你有想法?”杨垣紫看见杨元奇若有所思的样子:“我们杨家毕竟不是以商业立于世,根基在沙场,留下老杨家这么多人,是因为大家需要沙场上相互扶持,你倒不要太想多,哪怕要调整也只会小范围。”

杨元奇点头,这才是陈氏和杨垣紫的初衷。

杨家商行能养活一大批人,还能带来一定的资金流,但杨家毕竟不是商业家族,重心不是拼命挣钱,这是他想岔了。

这个时候,杨和跑了回来,把这段时间打听到的消息回报了一遍。

杨和说道:“大小姐、大少爷,这事有些稀奇,其他很多商行也或多或少营业额有些下滑,有几个商家也有所察觉,他们也忐忑不安,正在调查情况,这消息来的倒是轻巧。”

杨元奇有些奇怪:“难道近期朝廷有动作?”

杨垣紫思索问道:“官府有没有集中采买?”

杨和回答:“这个不曾听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