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鹏城之战后,诸侯王纷纷投靠了项羽。】
【刘邦则是分出两批人马,一批由自己领导牵制项羽。】
【另一批则由韩信率领去北方抢夺地盘。】
【韩信也不辱使命,相继攻下了魏、代、赵、燕等地。】
【并且像历史有名的背水一战。】
【也是在攻赵地时韩信用出来的。】
【韩信用兵如神,但是也做过一件蠢事。】
【刘邦派使者劝降齐。】
【齐答应了。】
【韩信却是趁机突袭齐国,这导致了齐国和项羽的楚军结成了联盟。】
【让韩信费了不少手脚,这才平定齐国。】
【对此史书上记载,是韩信听了谋士的话,贪功所致。】
【而且在占领了齐地后。】
【韩信还邀功讨封为齐王。】
【为以后的悲惨结局埋下了祸根。】
【这种事情放在韩信身上,可信度很大,因为他打仗确实厉害,但是人情处事方面却非常的不足。】
【另一边的刘邦对上项羽,屡战屡败。】
【可也成功拖住了项羽的主力。】
【韩信那边打的这么顺利,也是有这一方面原因。】
【当然刘邦这边打不过,坚守还是可以做到的。】
【项羽就扬言要把刘邦的父亲煮了。】
【刘邦一点不在意,说以前和项羽情同手足,煮了他的父亲,就是煮了项羽的父亲。】
【最终项羽被项伯劝下。】
【不久,韩信灭了齐之后,从项羽的背后杀来。】
【刘邦又抛出议和约定。】
【项羽见形势不利,只能同意。】
【两人平分天下。】
【东归楚,西归汉。】
【项羽这才归还了刘邦的家人,打算撤军。】
【刘邦占据优势,哪里会就这么轻易放弃,他率军追击,韩信等人也汇合而来。】
【于是就有了核下之战。】
后世实时弹幕——
“脸皮厚,吃个够。“
“前脚签了议和,后脚就追了上去,这也太真实了一点。”
“刘邦占据了很大的优势,怎么可能愿意签什么议和。
之所以议和能达成。
是因为刘邦想要回家人。
项羽也是,签就签了,刘邦的家人不放回去就是了。
这下放回去了,再也不能牵制刘邦。”
“羽善战,却不擅权谋,也确实只适合王,不适合当皇帝。”
“只懂武力,却不懂如何平天下和守天下。”
“晚年的刘邦评价自己是个无赖,而西楚霸王项羽是个英雄,他也一直想不通,为什么项羽宁愿自刎乌江,而不愿过江。”
“刘邦确实打算履行议和,但是被手下人劝了,改变了主意。”
“后人称赞刘邦,是因为其建立了汉朝。
让天下百姓过上了和平的生活几百年。
后人称赞项羽,则是因为其富有个人英雄色彩。
也有很大的人格魅力。
两个都喜欢,这是不冲突的。”
“项羽中了离间计,逼走了范增,要不然不至于败这么惨。
本来身边就没有多少谋将。
这下更没有了。
遇到事情连个讨论的人都没有。”
“胜者英雄败者寇,项羽不算。”
“项羽对于华夏文明的贡献是巨大的,先不说生前的种种,光是自刎乌江不肯过江东,就让后世的一些人深刻明白了,死于泰山,是一种荣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