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忠手中的茶盏悄然落地,他心中已明了。
刘忠举杯一饮而尽,他明白,只要结局向好,过程中的琐碎皆可忽略。
相信陛下亦有此意,他凝视着魔法地图,回味着禁卫军统领的每一句话。
再度细思,梳理清楚,以自己的口吻重新组织,添入些许无关紧要的小谬误。
如此既能令帝王安心,看出他的用心良苦,全面考虑,同时亦暴露了他的稚拙,他不同于朝中那些大臣,他是陛下身边的侍奉者。
禁卫军统领的分析早已结束,刘忠却未再开口,他忙碌着。
他在为帝王书写北域城的状况,沿途所见所闻,他看见了什么?北疆之王治理有方,深受民众拥戴?
不,那是陈平的勃勃野心,北方的百姓皆被蒙蔽,只知道北疆王府,不知帝王之存在。
他,刘忠,虽只是个侍宦,却无法坐视不理,他要告诉陛下,您的抉择正确,北疆之王非除不可。
前半部分铺垫冗长,后半段才是关键,刘忠反复斟酌,他深知魏无央的性格。
从几次对赵长春的责罚,再到不得不召回,便可窥见一二。
当然,陛下喜欢有人附和,但不能仅是盲目迎合,北疆之王乃心腹大患。
帝王不知情吗?先帝不知吗?还是满朝文武看不透彻?
他们全都明白,为何不言不语?因为暂时无力解决,魏无央未曾动手吗?
他在暗中尝试了多少次,更何况陈图生这颗布局已久的深谋远虑的棋子。
即便是刘忠想起,也不禁寒毛直竖,布局之深,若非机缘巧合,北疆王府此刻恐怕已无人矣。
刘忠至今仍记得在京都时,陈平是个被宠坏的贵族子弟,
一度还以为帝王真心宠爱他,时常入宫诉苦。若非那次夺目比试,又会如何?
刘忠轻叹,已无意责怪任何人,赵长春毕竟救过他的命,平时也通情达理...
要知道,王廷中畏惧他的人无数,然而如赵大人这般,能与他平起平坐交心的,却是绝无仅有。过去的已然无法更改,即使是刘忠,也不得不承认,先前楚秦两国的围困,若非有镇北王在侧,仅凭陈图生一人,恐怕难以力挽狂澜。
心中思绪纷飞,笔尖却未曾稍歇,这份奏章的措辞他已反复推敲,恰好能让帝王感到一丝宽慰。然而新一波忧虑即将袭来,关键在于,刘忠兴冲冲地禀告陛下,无需担忧。
何故?自然是因为陈图生已做好一切准备,另外两国必然也会有所行动。陈图生对陛下忠心耿耿,刘忠一字未提其半点不是,反而大肆赞扬,详述陈将军的布局何等周全。
这一切皆为保密与稳妥,不便直接联络,但他仍留下一丝线索,被刘忠察觉。刘忠嘴角勾起一抹微笑,陈图生乃大将军,未来还将统领镇北军与陈家军,与他并无利益冲突。因此,刘忠并未为难他,反而多加褒奖,这些话语将在适当的时刻传入陈图生耳中。
刘忠所求何物?无非是向帝王证明自己的忠贞,他并不深谋远虑。即便洞悉一切,也无法拥有那样的胸怀,他只是为了缓解帝王的忧虑,故而以八百里加急,宁愿马匹劳累至死,也要将情报送回。
这些都是琐碎之事,他的推测,对战局无足轻重。但对刘忠自身而言,意义重大。他将密函密封,交给亲信,详尽交代发送之法,以及面见陛下时应说的话语,这才遣人离开。蓦然回首,才发现御林军将军不知何时已悄然离去。
刘忠冷笑一声,走便走了,他岂会不知这些人的心思?他只是懒得理会罢了。刘忠内心轻蔑,这些人既要荣华富贵,又放不下架子。且让他们耐心等待吧。
还想从他这里捞好处,也并非不可能,前提是必须展现出真才实学。刘忠的心态已变,初离京城时,他还极力讨好御林军,生怕他们不尽职,让他无法平安返回。而现在,刘忠傲然屹立,俯瞰着他们,即使御林军出身高贵,又如何?
他总有在陛下面前展现自我的机会,既能说出赞美之词,也能选择沉默。于是,当刘忠站在御北城门前,背负双手,一言不发,只向御林军投去一道意味深长的眼神。他身为传旨的太监,不便亲自开口,心中满是不满。
镇北王究竟在想什么,他们的车驾行进如此缓慢,刘忠绝不相信镇北王府会对此一无所知。迎接之人呢?
难道他们把他当作往日那些普通的太监,以为他可以自行前往镇北王府?刘忠冷哼一声,这当然不可以。尽管这次带来的圣旨在责备之外,还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