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4章 帝国一统,智囊刘伯温(2 / 2)

朱肃在那边听完刘伯温的提议,眼睛不由瞪大,接着说:“果然是青田先生刘伯温,竟有这般见解。”

“如果能进一步完善,那就太好了。”

“五弟!”

朱棣听后忍不住插话:“难道刘伯温的方案可行?”

“嗯。”

朱肃点头,接着说:“至少比李善长的好,刘伯温的方案多少能解决问题,不会引发新的麻烦。”

“而李善长的方案,刚才已告诉你,风险极高。”

“哼!哼!”

朱棣轻哼一声:“这李善长一看就不是正派人,五弟,你说呢?”

朱肃随即笑道:“四哥,我同意你的看法,他看起来就不像个好人,以后你最好少理这家伙,别让他坑了你。”

朱肃清楚记得,李善长的结局相当悲惨。

除了那个成为驸马的儿子,全家都被送上断头台。

不过!

这是他自己咎由自取。

退休后在家安享晚年,不是挺好的吗?

只要不惹事,不自己找死,老朱或许还能容忍他,徐达和汤和就是最好的例子,最终得以善终。

而李善长,人虽离开了朝廷,却仍在那里安插耳目,时刻关注朝廷动态。

你到底想干什么?

况且,当权丞相胡惟庸叛乱时,还秘密找过李善长,承诺事成后封他为淮西王,却被李善长拒绝了。

实话说,他内心还是有所动摇的。

然而,李善长深知朱老的手腕,胡惟庸想要叛乱,几乎不可能成功。

只是,当胡惟庸第二次请求李善长加入时,李善长却回答,我已年迈,我离世后,你们各自珍重。

这话何意?他承认自己力不从心,即便有再多的利益,也提不起兴趣了。若在壮年,或许他会奋力一搏。

也许正因为此,朱老才会毫不迟疑地除掉了这位建国功臣李善长。假使李善长能安分些,不自寻死路,或许能安享晚年。

毕竟,那时他已经退隐了。

这时,朱老突然发问:“各位爱卿,你们是否有别的见解或提议?如无,韩国公和诚意伯的两个方案,你们认为哪个更优呢?”

"陛下!"

李善长立刻回应:“微臣以为,刘伯温的计划难以信赖,一旦实行,恐怕会引起明朝宗室的反感。”

"明朝宗室的第七、第八、第九代,并无显着差异。"

"但为何第九代时,他们失去了爵位,也失去了供奉?"

"现在看似无碍,但将来呢?明朝第九代宗室会如何看待此事?"

"而第八代、第七代宗室,他们的父辈和祖辈又会如何想?"

"最关键的是,明朝第九代宗室人数将极为庞大,若他们不接受这个规定,又该如何应对?"

李善长说着,还挑衅地瞥了刘伯温一眼。

他对刘伯温一直心存不满,虽然在朝中的地位高于对方,但在民间的声望,他远不及刘伯温。只要有契机,他都想打压刘伯温。

"陛下!"

李善长紧接着说:“到时候,明朝宗室大多会是第七、第八、第九代的子弟!”

"陛下,微臣赞同韩国公,诚意伯显然是在煽动宗室间的矛盾。"

"陛下,诚意伯用心险恶,他企图危害我大明江山!"

"陛下,微臣也认为韩国公所言极是。"

李善长话音刚落,一众大臣纷纷站出来攻击刘伯温,仿佛找到了机会,便要全力施压。

"你们简直是胡说八道!"

见众人诋毁刘伯温,朱棣忍不住出面,怒斥道:“韩国公李善长的方案,才是真正有利于国家的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