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冈的话如同连珠炮一般,王安石几乎给他气得发晕。
王安石瞪着自家的女婿,不说自己不知道廖恩之事,就是知道,他再糊涂,也不会拿着南方盗匪与辽国大军相提并论。偏偏这个好女婿将这话栽到自己的头上,一句紧接着一句,丝毫不给插话的机会,直到将这桶脏水泼完为止,这才停了下来。
王安石用深呼吸压下来心中的愤怒,冷声反驳:论功业,黄裳对外,蹇周辅在内,内外虽有别,却同为天子效力,各自竭尽全力,如何分高下论行迹,黄裳是辅佐之劳,蹇周辅却是独任之功,黄裳又岂能说是在蹇周辅之上何况今日又是在说何事能否通过制科,若是以功业论高下,又何须考试黄裳过去的功劳,朝廷又难道没有赏赐
如果是在才学有一定水平的先帝赵顼面前,王安石完全可以引经据典,当初他就是这样凭借对经史的熟悉说服了赵顼。但面对韩冈和太后尤其是太后时,一些引经据典的手法,完全排不上用场。向太后的水准只比寻常妇人好一点,韩冈与人辩论则更是多用事实说话其实从这一点中,完全可以看得出韩冈对经典的态度,不屑一顾。
不过王安石也是会学习的,同样不给韩冈反驳的机会,黄裳的功劳,朝廷赏赐了。黄裳的才识,朝廷也承认了。得官不过三载便为太常博士,是靠磨勘而来其进士出身,又是哪一科考出来的朝廷与太后待黄裳不薄,如今难道还要因为已赏之功,再给他一个制科出身不成黄裳考的是制科,而蹇周辅正是考官,如何判,蹇周辅说了算。礼部试的结果,就是天子,也更动不得,阁试的结果,参知政事也罢平章军国也罢,也都更改不了。蹇周辅是尽其职守,有功无过
一口气说下来,王安石已经开始喘气了,他的年纪摆在那里,远不如韩冈有长力。
见王安石一口气接不上来,韩冈便自自然然的接了过去:方才臣也说了,此事只能将错就错。黄裳纵使受了委屈,这件事上,也必须维护朝廷的威信。这是臣的意见,想必黄裳也能体谅。若王平章忘记了韩冈转过去面对王安石,那韩冈还可以再重申一遍,事关朝廷威信,黄裳被黜落这件事,不可改易
韩冈再一次重复他的观点,并不是为了黄裳被黜落,而是针对考题上的错误。这让向太后看在眼里,怎么看也比王安石一心偏袒蹇周辅的态度要强。
但蹇周辅等人无知,制科上用错考题,难道不该问罪韩冈对蹇周辅紧咬不放,若要说只有通过阁试,才能算得上是军谋宏远材任边寄,臣无话可说。但臣可以明说,蹇周辅所出的那些题目,臣最多也只能做出其中一半,肯定过不了阁试。若蹇周辅没错,那臣便是眼光短浅不堪任边寄了臣是否得将历年来出典边郡所受封赠都还回去
封赠因功而来,又不是看出身王安石一声冷喝,韩冈你贵为参知政事,怎可将朝廷封赠当成儿戏须知制科为大科,待遇犹在进士之上。想要得到制科出身,又怎么能不经更加严苛的考试黄裳想做边臣简单,也不需要制科出身,他已经得太后赐予进士出身,又已是太常博士,完全可以去边郡任知县,若其间有功于国,晋升之速,又岂在制科出身之下
平章弄错了,黄裳的考试不是严苛,而是错误吧。韩冈根本不理会王安石的问题,抓住其中一点来回答,凭蹇周辅所出六题,能找出一个边臣来。朝廷为何要将进士科与明法科分别考试不正是因为对臣子的要求不同,题目必须不同的缘故
明法科出身,在进用上远比进士科要低。而朝廷给军谋宏远材任边寄这一科的待遇,可是比贤良方正能直言极谏和才识兼茂明于体用两科要低
既然阁试题目都一样,那制科为何要分作十科,何不作一科来考
只为刷去才识不足滥竽充数之辈。到了御试中,自会分科来考。就如礼部试,亦是刷落才识不足之辈。黄裳若是才学兼优,必不致于累科不中。
韩冈倒记得蹇周辅也是累科不中呢,倒是熬进了崇文院。韩冈刺了王安石一下,又道,不知在平章看来何为才识明经义还是能治事如曾孝宽吕嘉问之辈,何时中过进士而阁试中的四位考官,也不是都是进士出身,赵彦若便是荫补。敢问他们的才识如何
赵彦若以明史著称于朝,也是因此被选入三馆秘阁,但他的确不是进士,而是荫补出身。曾孝宽吕嘉问就更不必说了。
王安石眼神如同数九寒天的河水,在冻结的冰面下亦是一片冰寒,韩冈果然是在针对这几名考官,早就有所准备。蹇周辅,赵彦若,他们的底细韩冈一清二楚。王安石都不了解,韩冈却了如指掌,除了他早有预谋,哪里还有别的解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