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比如蔡京,或许能得个大州知州。
越过御史台,韩冈又想起方才与蔡确的对话。
看起来蔡确对蔡京是有点看法,若是没有心结,不可能那么简单的挑拨就上钩。
不过蔡京的确很惹人注意,从才学,到能力,都是让他在任何地方都脱颖而出。甚至相貌,也是一样出众相貌在官场上很重要,吏部铨选,身言书判,身居首。长相不及格的官员,在官场上要比他人艰难得多。不说蔡京,就是蔡确,他当年在陕西做司理参军,因为受贿而被举报。时任转运使的薛向本来要拿他治罪,但审案时看蔡确仪观秀伟,言谈举止又出色,反而将他给推荐了上去。
另外在履历上,蔡京放在两千多升朝官中,同样应该是排在很前面的。在中书门下办过事,去过辽国,又在厚生司中积累了人缘,还是御史台殿院之长,如果再有两任地方亲民官的经历,回来后就当受赐一阁侍制,日后就是宰辅的备选了。
御史台不仅仅是制衡相权的衙门,同时也是进士出身的低层官员,向上进阶的一条捷径。
按照惯例,一任知县或是与知县相当的职位之后,只要收到推荐,并得到天子的认同,便可晋身御史台。而只要担任过一任御史,就等于是在个人履历上加盖了金色的印章。并不是每一个朝官都能在崇文院中拥有文学贴职,而御史,即便是最低的监察御史里行,却是必然能拿到贴职的。
从此之后,晋升速度都会比寻常的进士快上近倍,寻常要三五年磨勘才能得到一迁的差遣,到了做过御史的官员这边,一年一迁都有可能。而且做御史的时候,名字可以时常传到天子耳中,只要什么时候皇帝记起来,出头的日子就到了。
蔡确想要御史台不断轮替,可以保证能照顾到更多的门人,同时也能避免这些被提拔上来的门下走狗,在御史台时间久了会渐起异心。
除了张商英那样的愣头青,哪位御史上来都是先低调的熟悉了工作,开发出稳定可靠的消息渠道,再结交了稳固的人脉,然后才会拿重臣下手。风闻奏事不是睁着眼睛说瞎话,博取声名也不是撞墙。进御史台的机会一辈子能有几次像章惇那样觉得一个人不错,就一荐再荐的重臣,实在很少。
当然,出手飞快,又能稳准狠的御史不是没有,最好的例子便是蔡确。被王安石推荐上去后不久,就宣德门案中捅了王安石一刀,相较而言,李定邓绾邓洵武这几位名声不是很好的御史台主官,他们反而对王安石更加忠心一点。
回到家,换了衣服,韩冈在外书房中查看门房手下的拜帖。
今天递了帖子的官员比之前在枢密院时少了一些,但数量依然很多。
翻了一阵,韩冈从中挑出了一张来,找来一名亲随,吩咐他拿着帖子去将人找过来。
向宰辅家递名帖,有些官员是递了帖子就走了,有些官员则是坐在门房中等候接见。韩冈要见的这一位老老实实的坐在门房中,听了韩冈的召唤,片刻之后就被引到了见客的小厅中。
韩冈站在门前迎接客人,慕文,许久不见了。
那客人远远的就在庭院中拜倒:末将杨从先拜见宣徽。久疏问候,还请宣徽见谅。
杨从先算是韩冈的熟人,在南征之役时,出任安南行营的战棹都监。本身在战场上没有立下什么功劳,不过战后的这几年一直以钤辖的身份管着广东水师,保护商路打击海盗上的差事做得很好。尤其是章家韩家的商船,总能一路得到护送。这些事,章惇韩冈都是记在心里的。
可是从枢密院过来的待下人送上了茶水,韩冈问着。
是,方才末将已经见过了章枢密。被叮咛了几句。蒙宣徽和枢密不弃,荐了末将出任登州。末将是诚惶诚恐,就怕才具浅薄,误了宣徽和枢密的大事。
护送金悌去高丽的水军将领正是杨从先。同时也是京东东路新任的水军正将。
可都准备好了
也没什么好准备的。既然宣徽和章枢密点了末将的名字,末将就只知道用心去做。唯一的担心的,就是不能将事情办好。
杨从先在广东任官,如果现在还在广东,就算章惇再看好他也没用,偏偏这一回正是他上京诣阙的时间,人就在京城,在枢密院领了命,直接就可以上路出发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