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5章 联合开发区的设想(2 / 2)

因此,谢成云的想法就是,久盛镇先拿出草案,然后由他直接找杜平书记和甘县长汇报,先得到他们两位主要领导支持,再通过两位领导,联系诚州街道办的党工委书记袁华和主任刘文明,一起商量,这样有上面两位领导在场,相当于“施压”,成功的可能性就很大了。

其实这里面有谢成云的一点“私心”。

久盛镇自身财力不足,吸引力和号召力不够,财政不充裕,无法独自单干,这才让他想拉上诚州街道一起干。如果谢成云自己是诚州街道办的书记或者主任,可能就会自己独自单干了。

但是从杜平书记和甘县长的角度考虑,只要在诚县范围内,将经济搞上去,是一家单干,或者两个联合一起干,其实区别并不大。他们甚至会认为,两个联合成功的可能性比一家单干更高很多。

因此,谢成云认为,两位领导应该会支持自己的提议。

接下来两天,四人一起,亲自前往实地考察。

久盛镇东边的金山村与诚州街道西部的五一村交界,位于小巴山脚下,地势比较开阔平坦,正适合开发出来建设园区。

因为位于山脚下,虽然地势平坦,但居住的村民并不多,涉及拆迁补偿的财政支出不会太高。

谢成云一眼就相中了这个地方,地理位置实在太好了。

并且,这里距离临港码头不远,只有几里路,和正在修建的、规划中的高速公路出口也不远,交通便利,非常适合园区的车辆进出。

按照谢成云的设想,整个开发区第一期规划用地五百亩,二期规划用地一千亩,由久盛镇的金山村和诚州街道的五一村各自划定一片土地出来,双方利益共享,按贡献分成。

草案起草之后,谢成云亲自来到县委大院,向杜平书记汇报了这个设想。

“联合开发区?”杜平书记一边翻看着手上的草案,一边自语。

由于各种原因,诚县一直没有一个开发区或者类似的园区,这也导致诚县的经济发展一直处于全市的中下游。

其实要说起来,诚县的条件并不太差。

交通,陆路,除了暂时没有高速公路,但正在紧锣密鼓的加紧建设,按照计划,预计两年之后就能通车。水路,县城就位于扬子江北岸,水运发达,适合大件物品的运输。

历史,从春秋战国时代,诚县就设置了州县,历史悠久,三国文化浓郁,还有多位名人曾经在这里任职。

资源,天然气、岩盐、石灰石等矿产资源含量丰富,动植物等生物资源七八百种,多种多样。

人口,长期保持九十六七万,在全国也算是接近百万人口的人口大县。

因此,诚县其实是有天然的发展潜力的。

但解放后至今,诚县却长期是国家级贫困县,一直到上世纪九十年代才摘掉了“贫困县”的帽子。

是什么原因导致诚县一直发展不起来呢?杜平履新诚县县长之后,一直在思考这个问题。

还是人的观念问题。

因为地处国家的西部边陲之地,因为长期贫穷,年轻人都希望跳出这个地方。像谢成云这种成绩较好的,就通过读书,考取大学,逃离了农村,几乎甚少有大学生“回流”的。其他文化层次较低的,纷纷到东部沿海城市打工。

这导致诚县一直是个劳务输出大县。

本地的人才留不住,外地的人才不愿意来,就连外地调任过来的干部,也是干满了任期,能离开就想方设法的离开这里,大家的心思都没有放在关心诚县的发展上,还怎么能将诚县发展起来?

本来之前在谢成云草拟的<纲要>中,从各方面分析了将诚县发展起来的规划,但限于各种条件,这些项目也只是一个个独立的项目,没有成为系统的统一起来。

比如,久盛镇的临港码头一期建设确实完工了,现在也开始运营了,也确实带动了久盛镇的经济发展。方坝镇的生态养殖、永立和白银镇的柑橘种植等,这些也逐步开始有了一定的成效,但要想拉动整个县域经济的发展,光靠这几个孤零零的项目显然是不行的,犹如小马拉大车,哪里拉得动嘛。

心里各种念头纷呈,杜平书记很快将草案粗略的翻看了一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