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样难道还能让政令达到最初的目的吗?”
这才是朱棣心中最大的疑问,就算三道政令都是利国利民,目光长远,
可那毕竟都是长远的规划,要是那些士绅大族们不买单,再多的政令都是一纸空文。
道衍和尚早就猜到了朱棣会有此疑问,于是语气平缓地跟朱棣陈述着几条政令之间的关联,
他们之间的利弊,还有几条政令互相推动,睿王殿下在这背后的设计和巧思。
要是朱高炽本人在场,也一定会惊诧于,道衍和尚的所思所想居然与自己分毫不差。
道衍和尚手捻着佛珠侃侃而谈,对面的朱棣根本没有张嘴的机会,
因为他已经被这背后的心思和成熟的政治眼光震撼得说不出话来,
这真的是自己那个十一岁的长子能想出来的东西吗?
此刻,在他眼里,这政令后面展现出来的,就是封建王朝发展千年的隐形规律,伏脉千里。
那么他的炽儿到底是什么样的天才呢,仅凭着那双年轻的眼睛,就能看清这千年的风雨背后,
是士绅贵族们无尽的贪婪,还有封建官僚们无休止的贪墨。
“道衍和尚,你怎么就能保证你嘴里所说的,就是炽儿所想?他一个十一岁的孩子,当真能想到如此长远?”
道衍和尚捻动两下手里的佛珠,笑着道,
“燕王殿下,其实谜底就在谜面上啊……您父皇的行事风格您应该最了解,难道他会不知道三道政令同时推行,风险有多大吗?如果这三道诏令背后没有设计,圣上会轻易颁发诏令,并且还让天下百官推行吗?”
朱棣被道衍和尚问得一时语塞,如此想来,确实一切都说得通了,
朱元璋是何等的聪明,政治手腕又是何等的强硬,利用新政来拿走贵族们手中的特权,
这怎么看都是两全其美的事情,背后的逻辑也完全说得通。
可朱棣还是觉得,自己心里还是有什么地方堵着,一切都解释的通,只有最重要的一点,
他怎么也想不通,那就是他的长子朱高炽为什么会有如此大才?
才刚刚十一岁啊!
一般的皇子在这个年纪,还在被先生们用戒尺规训,
别说什么权术政令,熟读四书五经已经是祖坟上冒青烟了。
道衍和尚适时的结束了自己的演讲,看着朱棣出神的表情,静静等待,
很久之后,朱棣才意识到自己失态了,明明是他请道衍和尚来答疑解惑,结果自己居然走神了。
朱棣表情狐疑地问道,
“睿王真如先生所说,那便是千年不遇的大才了。”
道衍和尚耸耸肩,
“臣早就说了,睿王殿下是当世罕见的大才,只是早些时候没有表露出如此出色的政治天赋,看来当真是父子传承啊。”
张玉总算找到了自己能插上话的机会,赶忙跟着奉承,
“道衍先生说得对,睿王殿下这真是随了您了。”
朱棣的嘴角微微颤抖,不知道该发笑,还是该发怒,
道衍这话怎么听都像是在讽刺自己,若炽儿真是随了自己,那他还能看不出这政令里的门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