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场牵动着整个大明朝命运的议事终于结束,提心吊胆的卓敬终于能松一口气。
得到了朱元璋的应允,三人起身拌,
“卓敬……”
朱元璋短暂的呼唤,再次让卓敬浑身一振,
内心狂暴地吐槽,这还有完没完了?您要我的小命,不如直接一点儿,何必绕这么
大的弯子,
“臣在。”
“这次你帮朕找到了解决之法,又勇敢呈报新政有功,朕记下了,日后还有重赏。”
卓敬感觉自己心口压着的大石头终于被拿掉了,赶忙跪拜谢恩,
“此乃为臣子之责,谢圣上隆恩。”
卓敬受宠若惊,这刺激程度,真是天上一脚,地上一脚,一脚踩空,就要万劫不复。
南京城,博雅图书馆。
黄子澄站在讲台上慷慨陈词,孔孟之道,朱子学说,尽管近来被阳明心学抢了一些风头,却依然是百万儒生横跨阶级的桥梁,仍旧稳稳占据着主流学说的宝座。
台下云集着慕名而来的官宦子弟和大儒名士,同时也是借着这个机会给黄子澄撑撑场面,
免得被金长使四处宣扬的阳明心学抢了人气。
令人意外的是,金忠也位列其中,他本来觉得身为传播阳明心学的代表人物,自己出现在这里
难免会让人误解,多了几分挑衅的意味。
可实在架不住吴沈作为国子监祭酒的盛情邀请,他全以陪同的名义前往。
“金兄,你就放心听听看,黄子澄所授的朱子学说,有何长短之处,方便你我私下里探讨学问,完全无关学派之争,你大可以放心。”。
尽管嘴上这么说,可金忠心里还能没底?吴沈这是借着金长使出面,敲打敲打这些恃才傲物的大儒,让他们心中有数。
此刻,正值黄子澄演讲的间隙,学生们都在探讨着刚刚演讲的内容,情绪十分高张,让黄子澄倍儿有面子,脸上都光彩了几分。
突然间,几个儒生手捧着一摞宣纸,冲进了会场,口中大喊,
“圣上传了诏令,三策并行,要在全天下推广诏令,百官传阅,违者以祸乱朝纲之罪论处!”
这消息如同晴天霹雳,在座不管是学生还是官宦子弟,未来都是要进入官场的,运气好的还有可能留在京城,一点点风吹草动,都牵动着他们的命运,更何况是这么大的政令变动。
众人疯抢,几个儒生恭敬地将纸张递给吴沈和金忠。
吴沈面色紧张,刚接过纸张,正要翻看,
却瞥到身边的金忠气定神闲,似乎对新政令的推行一点都不意外。
“金兄如何能这般淡定,难不成早有消息?”
金忠面色从容,贴在吴沈耳边小声道,
“吴兄话可不能乱说,谁敢妄自揣测圣意?只是我猜这三策并行,一定又是睿王殿下的手笔。当朝还有谁有胆量如此大刀阔斧地推行政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