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皇权和相权有效制衡基础上的君权至上。
对天子和朝廷的绝对忠诚。
百姓安居乐业。
黄老之学的“无为”并非绝对“无为”而是在“法令既明”前提下的君无为(陛下垂拱)臣有为(参等守职遵而勿失)“法”具有无上的神圣性。因此君主在根据“道”的要求制订了“法”之后便应一切“皆断于法”而不应该“以私而废公”、“以我而释法”。这种不以一己之私利而废天下之公法的“公正无私”的思想在本朝初年很好地得到了贯彻例如当年孝文皇帝与其廷尉张释之在处理所谓“犯跸”案与“盗取玉环”案时所采取的态度便是这样一种公正无私的态度。朝廷所信奉的这种“公正无私”的道德思想使得大汉在立国之初迅走向了安定和繁荣。
“以法治国公正无私”是朝廷迫切需要的也是社稷振兴和大汉昌盛所世代需要的但目前的经学死死守着“以德治国德主刑辅”的治国理念根本做不到这一点。
黄老之学的“无为”是以“有为”为前提的“无为”是君“无为”而臣“有为”是一种君主驾驭臣下的统治之术因此这种“无为”又可以称为“无不为”。
在《黄帝四经》看来“道”虽然“无为”但“道”却又生“法”因此作为“执道者”的君主的“无为”也应象“道”那样是在制定了法令制度后的一种“无为”。但是君主虽然可以“无为”大臣们还是必须“左执规、右执矩”以使法令得以实施。也就是说君主不要事必躬亲事事操劳要任其自然要善于利用和依靠大臣们去处理各种政事。在臣下奋有为的基础上君主便可以“无为”了但君主并不是什么都不干君主的职责是“虚静谨听”对大臣们处理政事的情况进行审察看他们的所作所为是否名实相符并据此决定生杀赏罚。
大臣们又应该恪守哪些原则呢?一要谦虚谨慎勤于政事;二要以身作则摒除私欲;三要宠辱皆忘知足常乐。如此一来国政就会出现“以无统有执一统众以寡治众和以静而广”继而“得众心”的国泰民安的局面。
在黄老之学看来君主如果能做到清静无为设官分职定好名分便可坐享其成。而作为大臣如果能恪守清廉勤谨不求名利谦恭地教导百姓那么天下必然大治。
相反如果象儒家所要求的那样君权神授皇权至高无上权柄集于君主一身君主做为天下之仪表事必躬亲“主倡而臣和主先而臣随”事无巨细都要一一过问那么则“主劳而臣逸”皇权和相权严重失衡长治久安也就成了一句空话了。
黄老之学的“无为”提倡皇权和相权制衡而朝廷目前急需的就是稳定当前的官制实现皇权和相权有效制衡基础上的君权至上所以儒家的“天人感应君权神授”所主张的君主集权已经对社稷稳定形成了威胁朝廷必须起用一种新儒学作为国策基础从而稳定和巩固现行制度并保证此制能长久延续下去。
黄老之学根据天与地各有固定位置(天上地下)和阴阳二气的对立冲突中“阳主阴次阳动阴静”的特点提出了尊卑有序贵贱有位等级有别的社会政治伦理思想。这一点和儒家“有德者受天命为天子”的观点截然不同。
例如孝景皇帝时《诗》博士辕固与道家黄生曾就汤武除桀纣的问题展开辩论辩论的主题是汤武除桀纣是“受天命”还是“臣弑君”。
辕固据经义说汤武诛桀纣做天子是得民心的正义行为。黄生引道家说破帽子还得戴在头上新鞋子终究穿在脚下认为汤武虽是圣人到底不该放桀、弑纣。孝景皇帝下判断说吃肉不吃马肝(有毒)不算不知味意思是请他们不要再争论汤武除桀纣的是非了其实也就是不赞成汤武除桀纣。在孝景皇帝看来道家黄生的臣下绝对忠于君主的思想更有利于维护王朝的统治而辕固的“受天命”理论则会给社稷稳定带来很大危险它既可用来论证“强汉”代“暴秦”的合理性也可以用做动叛乱和推翻本朝统治的借口。“受天命”的观点成了当初儒学不能兴盛的原因之一。(这个辕固后来又与窦太后争辩儒道两家的高低窦太后大怒令辕固和野猪搏斗幸得孝景皇帝给了他一把好刀否则他就要被野猪咬死了。)
当今天下长安有个天子襄阳有个天子谁是正统?谁应该受天命为天子?是不是应该有德行高尚的人出来受命于天重建社稷?
今日皇权沦落谁来做皇帝估计没多少人在意甚至包括长安的很多大臣至今对天子和朝廷的忠诚还是停留在嘴里。造成这种局面的原因很多社稷动荡生灵涂炭等等但儒学衰败是个不争的事实。儒学衰败导致人们对儒家的纲常名教对于“列君臣父子之礼序夫妇长幼之别”等儒家学说失望到了极致在很多人的眼里成者为王败者为寇什么尊卑有序贵贱有位都是胡扯八道。
很长时间以来各方豪雄为了争夺权柄霸占疆土不惜诛杀无仇之民攻伐无罪之城动了一场又一场的战争结果僵尸动以万计流血漂橹丹野黎民暴骨野外本来绿草茵茵、五谷飘香的原野变得荒无人烟、满目凄凉而昔日繁华热闹、车水马龙的城邑更是成为瓦砾废墟。但就是在这种情况下王公贵族、门阀富豪们还是利用手中的权势和实力穷奢极侈横征暴敛为所欲为誓死要榨干百姓的血肉。他们吃喝玩乐穿着陵罗绸缎住着琼楼高宇家里堆满了金银和钱粮过着荒淫生活而可怜的百姓们被迫背井离乡四处流亡啼饥号寒人竞相食白骨蔽野。试问在这个时候还有什么三纲五常?还有什么礼法名教?还有多少人对儒家那一套深信不疑?
所以朝廷迫切需要一种新儒学重建尊卑有序、贵贱有位、等级有别的社会政治伦理思想重建礼法名教并在此基础上重建天子和朝廷的威仪重建大汉王朝的信心和荣耀。
《黄帝四经》重视农业生产认为根据天地、阴阳、四时的自然规律应该颁布相应的农业政策。政策一旦制定统治者就应“恭俭无为”不要在农忙季节大兴土木以“逆天时乱民功”更不要大肆搜刮民财而使百姓无法继续生产。而要做到这种以不干涉不影响百姓的生活为主要内容的“无为”天子和各级官吏必须在生活上“恭俭朴素”不尚奢华。
这同样是当前朝廷急需解决的问题。
重农抑商的政策朝廷颁布了不少但效果不是很好农夫的收入并没有显著提高。而这些年奢华之风却在朝野上下越刮越猛而始作俑者就是门阀世家和商贾富豪尤其是婚嫁和丧葬更是成了人们竞相攀比花钱的地方。贫苦百姓们在奢华之风的影响下日子越来越艰难。
儒家的核心是礼。礼制纷繁复杂诸多礼仪在具体实施过程中需要花费很多钱财而最花钱的就是婚礼和丧礼。对于普通百姓来说家资一般在数万钱至十余万钱之间。而一个男子的聘金数基本上是其家资的总数在万余钱至数万钱之间加上婚宴花费一个男子娶亲就足以让其家一贫如洗。
至于丧葬花费更是惊人孝是儒家仁德治国的根本是对人的最基本要求。人们为了表达自己的孝行先提倡厚葬。厚葬之风自秦开始到本朝更是愈演愈烈。曾有人对厚葬习俗感叹说“世以厚葬为德薄终为鄙富者奢僭贫者殚财法令不能禁礼仪不能达。”因为埋葬死者而弄得倾家荡产而卖身为奴而贪赃枉法而铤而走险者比比皆是致使活着的人往往无法维持生活境遇悲惨。孝文皇帝、孝景皇帝、光武皇帝都曾针对这一弊病而提倡“薄葬送终”甚至下诏颁令但收效甚微。
原因很简单本朝奉行的是儒家学说要求人们学习《四书》、《五经》加强“六艺”的教育通过道德、名节、礼法和知识的教养和修习使受教者的日常生活包括衣食住行、待人接物等等都要接近儒家道德规范和行为准则在社会上做一个仁、义、礼、智、信五常毕备的拳拳志士成为温、良、恭、俭、让五德在身的彬彬君子。试想在忠孝仁义礼已经深入一个民族、一个王朝骨髓的情况下一道法令能遏制人们对“孝”的尊崇吗?
物极必反这个问题在大汉稳定时期或许对社稷的危害不严重但在如今天下未定、百废俱兴之期这个问题就直接影响到了百姓的生存社稷的稳定。
为了解决这一类诸如影响百姓生活影响社稷安危的诸多问题朝廷同样需要从儒学上下手同样需要一个新儒学需要一个既能教导人们遵守礼法名教又能教导人们“恭俭朴素”的新儒学让天下百姓都能安居乐业。
李玮接着又借助《黄帝四经》说到了“文武兼备、轻赋薄徭、贵柔守雌”等等关于道家黄老之学在戍守疆土、与民修养、选拔人才等等国策上的优越之处。
“朝廷的目标是儒道合一以儒为主以道为辅实现一种‘无为而有为’的治国理念。”李玮郑重提出了朝廷支持儒道相融的建议。
对于朝廷来说单单依靠经学和道家黄老之学都无法解决在中兴大业推进过程中所遇到的一系列问题目前情况下唯一的办法就是援道入儒儒道相融继而在新经学的基础上再创新儒学。
儒学是以伦理、政治为轴心的人文之学以孔子、孟子为代表的儒家学说是其他诸子百家所难以比拟的它具有熟通六艺重在教化和积极用世的优良传统拥有追求立德、立功、立言的价值观念其本身一直蕴藏着巨大的生命力是维护和支撑大汉的精神支柱它的主导地位不可动摇。
道家黄老之学淡出朝堂三百多年了再想把它竖起来事实上根本不可能。
黄老之学与时迁移应物变化吸取了自春秋战国以来的各种历史经验兼收了儒家、名家、阴阳家等各家之长比如黄老之学中的“无为”就吸取了法家的“一断于法”的精要和墨家的“恭俭朴素、强本节用”的思想大义。“阴阳尊卑”就包含了儒家之“善”。据“四时之度”颁布相应的政经制度实际上就是阴阳家的“因阴阳之大顺”。黄老之学因此成功建构了一个开放的有着多种学派内涵的具有很大包容性的灵活而又实用的一系列思想体系在本朝初年长盛不衰为本朝昌盛建下了不可磨灭的功勋。但董仲舒大师公开援道入儒儒道相融吸收了黄老之学的全部精华并利用道家和阴阳家的思想体系充实和挥了儒家义理然后在此基础上匪夷所思地构建了一个既有儒家的三纲五常又有道家的“天地、阴阳、四时”既有儒家的“改正朔易服色”的“有为 又有道家的“以无为为道以不私为宝”的“无为”的崭新的儒学思想体系。经董仲舒加工后一向被看作“不达时宜好是古非今”的儒学摇身一变成了兼具“霸(黄老刑名)王(儒)之道”的大汉官学。既然道家黄老之学的精髓变成了董氏儒学的血肉黄老之学便不可避免地丧失了政治和理论上的双重优势不得不无奈地走向了衰落。
但黄老之学衰落了并不代表它的理论也就此丧失了生命力。
在黄老之学兴盛之期淮南王刘安招致宾客方术之士数千人在江淮间形成了一个研究黄老之学的学术中心在他的主持与组织下他与他的众多门客们合编了《淮南鸿烈》(也称《淮南子》)这部巨著。在《鸿烈》庞大的编写者中除刘安外苏飞、李尚、左吴、田由、雷被、毛被、伍被、晋昌等人都是当时名扬天下的道家人物。书中的大多数篇章都是他们写的因此此书也成为本朝道家之渊府是本朝道家思想的集大成之作。
孝武皇帝初期太史令司马谈著写的《论六家之要指》是对黄老之学的又一次学术总结。(司马谈的老师之一就是著名道家学者黄生。)
在王莽的新朝和光武皇帝初期道学一度再起著名老学家严遵(蜀郡成都人)著写了《老子指归》一位托名河上公的隐士著写了《老子河上公章句》。虽然这两本书的理论不同于黄老之学但对道学还是一种继承和扬。
此后又有大儒王充展了道家“自然无为”的理论以“悟迷惑之心使知虚实之分”为己任对今文经学和谶纬迷信相结合后达到登峰造极地步的神学迷信展开了全面批判这直接打击了一部分大儒对经学的尊崇转而从道学中寻求支援很早便开始了援道入儒的研究。
道家黄老之学虽然独标高远玄之又玄但它没有脱离现实不讲“天人感应君权神授”不谈“三纲五常”不提阴阳怪异。援道入儒、儒道相融其实就是以道家黄老之学去解释《周易)、《论语》等儒家典籍以道家的“自然无为”去解释儒家的纲常名教从而以此来证明儒家的“名教”本是道家的“自然”。名教本是自然为名教的合理化、优越化提供一种新论证清除经学中那些烦琐臆说之风武断僵陋之习引导人们从“天人感应君权神授”的神学蒙昧中摆脱出来以一种清醒的理性的态度重新思考社稷的现实重新探索大汉人的各种价值观念以便全力恢复儒学中的礼法名教用改良后的儒家济世之学重建大汉王朝。
当初儒学为了影响和指导国策达到治国平天下的目的儒道相融援道入儒在孝武皇帝的支持下终于在董仲舒大儒的手中创建了新儒学继而帮助孝武皇帝建下了盖世功勋帮助大汉开疆拓土威临天下。
今天走入歧途和衰落的经学同样为了中兴大汉为了治国平天下要不惜一切代价儒道相融援道入儒利用三百年来道家黄老之学的学术研究成果来改良儒学再次创建新儒学从而帮助大汉走向中兴走向强大。
当年孝武皇帝雄才大略需要北击匈奴需要开疆拓土因此需要集权需要有崭新的学术思想为纵横四海的国策做基础结果在他的支持下出现了董仲舒的新儒学。
今天大汉从废墟中站起来需要统一天下需要中兴社稷因此需要皇权和相权的有效制衡需要有崭新的学术思想为与民修养的国策做基础需要大将军和长公主联手镇制长安扶持道家黄老学说迫使经学不得不接受儒道相融的事实积极援道入儒从而创造一种符合当前国策需要有助于大汉崛起的新儒学。
李弘沉默良久他万万没想到李玮的儒道相融之策竟然是这么个办法竟然把自己和长公主推到了最前面。
自己如果和长公主联手长安的局势就很难说了门阀世家、官僚士人们会低头吗?小天子能顺利平定南方叛逆会顺利主掌权柄吗?
“你凭什么认定门阀世家和官僚士人会低头接受儒道相融之策?”
“因为我决定劝说长公主和陛下动第三次党锢。”李玮笑着说道。
“你说什么?”李弘骇然心惊“你说什么?你要动第三次党锢?”
“在屠杀和党锢之间你选择哪一种?”李玮说道“大将军我觉得飞燕兄的话说得对不能再杀了再杀也解决不了任何问题。这些人的权势太大了人也太多了盘根错节杀不完的越杀越多。既然堵不住了那就只好用疏导的办法。”
“这也叫疏导?”李弘气苦怒声问道。
“大将军你要知道长公主和你都决心退出朝堂而我们的中兴策略又必须长久坚持这个矛盾如何解决?”李玮平静地说道“这些人不愿合作那就让他们滚回老家。凭我们现在选拔人才的办法朝廷不愁招揽不到贤良之士。其实看看几十年前的两次党锢之祸就知道了你要是来真的让这些人退出朝堂他们还不愿意拍屁股走人很多人都会选择妥协留下来。有多少士人愿意舍弃荣华富贵?这个办法不但可以让士人分裂还能让很大一部分愿意为社稷出力的士人愿意改良儒学的士人们纷纷上位得到更多更好的机会继而大家齐心协力共创新儒学共建新大汉。”
李弘目瞪口呆地望着李玮脑中一片空白。
****
以下不计字数。
《黄帝四经》:从古到今人们历来认为汉初以道家“黄老”治国认为“黄老之学”在汉初曾风靡一时并且认为“黄老之学”在汉初经济的恢复与展中起过重大作用。但是由于历史资料的缺乏尤其是由于道家“黄老”之中的道家黄学一派的代表作《黄帝四经》从汉代之后便失传了造成了人们对“黄老之学”的种种误解“黄老之学”也因此而成了千古难解之谜。
人们无从知道“黄老”之中“黄学”一派的真实思想内容只好牵强附会地以“老”代“黄”了。
但当人们用老子之学或老庄之学来代替“黄老之学”时很多问题常常难以自圆其说。比如崇尚自然消极无为专注于心性修养而一味追求个人精神解脱的“老庄之学”又如何能使汉初凋敝不堪的社会经济得到恢复走向繁荣并使新生的汉家政权不断得到巩固呢?而且汉初在“黄老之学”指导下所实行的各项政治、经济政策汉初黄老人物的所作所为也与老庄思想相去甚远。
1973年长沙马王堆汉墓帛书出土人们现了《黄帝四经》:第一篇是《经法》第二篇是《十六经》第三篇是《称》第四篇是《道原》至此人们才现了黄老之学不同于老子之学也不同于老庄之学也解释了诸多历史疑难问题。
“犯跸案”与“盗高庙玉环案”:张释之是著名的黄老信徒他作为文帝时的廷尉在处理所谓的“犯跸案”与“盗高庙玉环案”时并未因犯人掠的是文帝之马盗的是“先帝庙器”便罪加一等而是主张“法者天子所与天下公也”认为只有法律才是判黑白、定是非的唯一标淮。汉文帝对于张释之的做法虽然有点不太高兴但因他也是“本修黄老之言”深知秉公执法的重要性因此他还是肯定了张释之对这两个案子的判决并未因一时之怒而废法也未因一己之利而乱法。
西汉末期的儒学改良运动:自从汉武帝采纳董仲舒的建议“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之后儒家经学开始一统天下但在当时的“设科射策”的影响下儒学本身也在逐步走向僵化形成了一种“徒为章句”的烦琐学风。由僵化而进一步神化的儒学到西汉中后期已越来越丧失了其向被统治阶级进行道德教化以巩固封建社会统治的价值与功能甚至还走向了它的反面。所以到西汉末期随着农民战争的浪潮愈激而愈高统治阶级内部一部分人物被现实所冲击而渐趋于清醒试图寻求解决社会、政治危机方案的同时也开始了向诸子各家学习以改善儒学的运动。刘向、刘歆、扬雄便是其中的代表人物。
刘氏父子除了力推古文经学外还致力复兴先秦诸子学他们重新研究和整理诸子百家的著作与学说并强调从中吸取思想营养以改善儒学。
扬雄也是力推古文经学同时他认为要使汉代儒学从烦琐不堪、荒诞不经的神学经学中摆脱出来必须对于先秦儒家之外的其他诸子尤其是道家学说的长处加以吸收以补充孔孟儒学。另外扬雄还试图创建新的儒学思想体系。他在批判今文经学、谶纬神学的基础上竭力主张复兴儒家正统学说复兴仲尼之道俨然以孔学的捍卫者自居但这并不是说扬雄要照搬先秦孔孟的学说而不允许有任何变通。实际上在扬雄看来圣人之道是有因有革的这是一个普遍的规律。因此扬雄认为在继承、扬先秦儒家正统的同时还必须有所创新。
两汉之际的道学:严遵的《老子指归》受当时盛行的今文经学的学风影响较深主要是以“义理”方面阐《老子》的思想并夹杂有不少在当时泛滥成灾的“符瑞灾异”之言。《老子河上公章句》则主要采用了古文经学的解经方法着重训说《老子》之本意文字也较古朴简约而且基本上不讲符瑞与灾异。但《指归》与《章句》却有一个共同特点即无论是《指归》还是《章句》皆以探求避祸自保存神养和保终性命之道为己任这既与先秦的《老子》有所不同更与汉初黄老之学迥异实为两汉之际隐士们在乱世中求生存的心态的一种反映。
名教本于自然。
这是西晋大儒王弼的玄学政治哲学思想。王弼的祖父是王凯族叔祖父就是王粲。王弼把“以无为本”的本体论和“名教本于自然”的认识论推向社会政治提出了“政治无为”之论意思是说居于最高统治者之位的君主所作所为都要任其自然不去干预或阻挠做到“无为”和“不言”。这里的“无为”不是什么都不干“不言”也不是什么都不说而是不去做那些伤害“自然”的事不说那些违背“仁义”的话简言之称作“君道无为”。
第二卷乱世豪雄篇第十二章旌旗未卷第十九节
十二月三十晋阳龙山。
清晨长公主晋阳的文武大臣和他们的夫人晋阳的大儒名士等数百人赶到龙山祭祀宗庙。
本朝祭祀宗庙春以正月夏以四月秋以七月冬以十月及腊一岁五祀。
长公主梳堕马髻身着祭服头带步摇耳悬簪珥佩四采赤绶雍容华贵仪态万方排在祭祀队伍的最前面。
丞相李玮紧随其后身着九章纹祭服头戴九旒冕冠佩三采绿绶气宇轩昂。
不其侯伏完、大将军李弘、太尉张燕、右卫将军吕布站在李玮的身后他们同样戴着九旒冕冠着九章纹祭服但腰间所佩的是两采紫绶。李弘脸色有些难看他的身体非常虚弱在天寒地冻的宗庙里待长了有些支撑不住。张燕和吕布站在他身边小心翼翼地扶着他。不其侯看到这一幕心中十分感慨曾经纵横捭阖无敌天下的大将军在历尽二十多年的征伐后终于倒了下去这只强悍的豹子最终还是无法逃过岁月无情的摧残。望着李弘消瘦的身躯高耸的颧骨深陷的眼窝长中的缕缕白丝伏完心中酸楚禁不住仰天长叹。
大鸿胪刘冥、并州刺史张白骑、度辽将军徐晃、辅国将军燕无畏等九卿大臣和秩俸中两千石、两千石等大臣戴七旒冕冠着七章纹祭服腰佩三采青绶依次排在后面。大鸿胪刘冥昨天晚上才赶到晋阳他带来了几十车宫廷典礼用的物品还有几十车朝廷诸府和长安大臣们赠送给大将军和长公主的贺礼。
匈奴大单于刘豹、东部鲜卑王柯比熊等外族王也和汉臣一样冠旒冕着祭服静静地站在队伍里。刘豹这些年参加过各种典礼熟悉大汉礼仪习以为常了而柯比熊却是头一次参加既新鲜又好奇。
其他诸如公卿列侯秩俸中两千石、两千石等级别官僚的夫人秩俸千石以下的各级别官吏戴冠着服皆尊卑有别并按尊卑先后顺序站好位列。
礼仪官黄岳与九宾司随立殿前。黄门鼓吹、乐工、青伎置于大殿两侧。
昼漏巳时一刻上水。(相当于现在九点十五分。)
钟鸣。
治礼官黄岳高呼:“礼……始……”
“咚咚咚……”鼓声雷鸣而起。
谒者治礼引客。长公主、丞相李玮和公聊大臣鱼贯进殿就位。
鼓击三通乃止。
主祭人长公主上行。
治礼官黄岳面向西方纵声高呼:“上祭……迎……”
击鼓九通鸣金九响接着太乐乐工齐奏《云门》之曲太乐舞伎起《云门》大舞。一时间钟、磐齐响金石震天。舞人闻鼓而进击铙而退整齐划一。乐舞和谐气氛庄重。
长公主盈盈跪下行三跪九叩大礼。丞相、公卿大臣跪拜。殿外陪祭大臣和大臣们的夫人跪拜。
长公主默默祷告:高祖、世祖、父皇、列祖列宗、保佑陛下保佑天下苍生保佑大汉……
父皇女儿要出嫁了。十七年来女儿遵从你的嘱咐没有让大汉倾覆也没有让汉祚断绝女儿尽力了。女儿没有辜负你的期望。你知道女儿要嫁给谁吗?女儿要嫁给豹子大哥嫁给大汉最大的英雄嫁给你最信任最喜欢的人。豹子大哥没有辜负你的重托他统率几十万北疆将士征伐天下力挽狂澜。他和他的兄弟们用鲜血和生命撑起了倾覆在即的大汉在满目疮痍的废墟上重建了大汉。但他伤痕累累精疲力竭了他从此不能再骑马从此不能再带着铁骑驰骋沙场。不过你的孙子长大了他聪明强壮他接过了豹子大哥的战刀承继了豹子大哥的勇武他将来一定会像孝武皇帝一样铸造一个空前强盛的大汉。父皇你可以放心地闭上眼睛安息了大汉不会倒汉祚不会灭绝永远都不会。
长公主想起十七年来的风风雨雨想起十七年来艰难困苦想起十七年来为了护佑大汉而死去的英灵想起十七年来死在战乱中的无辜生灵不禁悲从心生泪如雨下。
“献……”
黄岳的喊声惊醒了沉浸在悲伤中的长公主她缓缓站起来向先祖敬献五谷。
殿外乐工奏《咸池》之曲舞伎起《咸池》大舞。
祭祀典礼在呼啸的风雪中继续。
长公主“亚献”三牲“终献”鲜果。
太乐乐工连奏《大韶》、《大夏》之曲舞伎连起《大韶》、《大夏》之舞。
“终献”毕祭享酌酒读祭文。
丞相李玮高声诵读《祭文》洋洋洒洒长篇大论抑扬顿挫慷慨激昂。
李弘跪坐良久头晕目眩腿脚麻痹不得不以手撑地极力稳住身体。李玮的祭文他一个字都没听进去脑子里一直想着儒道相融的事。
昨夜他和李玮谈了很久虽然李玮说得头头是道信心十足但他和张燕一样对推行道儒相融之策完全没有把握。因为王莽新朝时期为缓和朝野上下的矛盾缓和社稷危机曾动了一次声势浩大的以“复古”为主要内容的改制其中就包括儒学改良。但王莽改制失败新朝崩裂儒学改良也随之失败。
这是个教训血淋淋的教训前人之事后人之师。李弘和张燕因此非常担心重蹈覆辙。
自孝武皇帝独尊儒术后儒家经学一统天下但当时选拔贤良以“设科射策”为主儒生们不得不拘泥于“师法、家法”。儒学因此无法避免地走向僵化形成了“徒为章句”的繁琐学风。儒学由僵化而进一步神化既无法以道德教化百姓也无法帮助朝廷稳定社稷天下乱象渐显。这时一部分儒士试图寻找解决危机的办法。他们第一个想到的就是改良儒学而其中代表人物就是扬雄和刘向、刘歆父子。
扬雄认为改良儒学先要向先秦儒家之外的其他诸子学习尤其是把道家学说的长处加以吸收极力要求恢复儒家正统学说。这个办法等于否定了董仲舒的新儒学否定了今文经学所以没人理睬。刘向、刘歆父子于是换了个办法致力于复兴先秦诸子学重新研究和整理诸子百家的著作与学说从诸子学说中吸收长处改良今文经学继而推出了一个试图推翻今文经学的古文经学。
王莽改制失败的原因很多但最根本一点是损害了当时王公贵族、官僚士人和富豪大族的利益。今文经学不但是国策的基础也是这些人赖以生存的“金饭碗”。你把这些人的“金饭碗”砸了把有利于他们生存的国策基础推翻了他们当然会毫不犹豫地把你脑袋砍了。所以王莽改制失败很大原因还要归结于当时的儒学改良。
李弘很害怕。目前的情况和当年很相似皇权沦落朝廷内部矛盾重重。外有边疆的忧患内有叛逆大军虎视眈眈主掌朝政的以李玮为的北疆改制系大臣和当年以王莽、刘歆等人为的“复古”改制系大臣在思想上、诸多改制之策的制定和推行上都有惊人的相似之处只不过一个是在废墟上重建社稷试图中兴大汉一个是在摇摇欲坠的“大厦”上修修补补试图重振社稷。两者目的相同而基础却不同所以到目前为止李玮的改制派还能控制局势。
王莽当年为了转移朝堂上的重重矛盾打算利用征伐之策来铲除对手所以他固执己见不听劝谏出兵讨伐西域结果大败继而引爆了矛盾绿林、赤眉揭竿而起天下豪雄乘势雄起王莽的新朝瞬间崩溃。今天的李玮也遇到了同样的问题他也在朝堂上矛盾最激烈的时候出兵平叛结果也是一场大败侥幸的是因为自己的病倒导致局势骤然紧张从而及时遏制了这场一触即的矛盾没有让朝堂形势进一步恶化。
但李玮没有放弃。他是大汉的丞相他的目标就是中兴大汉他要解决自己所面临的急迫问题所以他通过张燕提出的儒道相融之策立即想到一个一劳永逸的解决朝堂矛盾的办法那就是儒学改良这个曾经导致王莽新朝轰然倒塌导致社稷败亡生灵涂炭的王朝根基。
刘歆的儒学改良之策是在儒家经学上的改良是属于儒家学说内部的改良而李玮的儒学改良之策近似于大儒扬雄的理念是援道入儒是两家截然不同的学派之间互补长短的一种改良。当年的刘歆为了儒学改良付出了一生的清誉最后付出了生命由此可见儒学改良的阻力之大也由此可以预见李玮的儒学改良之策将要遭遇何等强烈的反击。
李玮说干就要干他有李弘和长公主给他做支撑他不怕但李弘怕李弘不敢干。这场大病让他元气大伤华陀和张机都说了这辈子也不要骑马了最好也不要再去打仗了。当然你想早点死对自己生命无所谓那就可以为所欲为。李弘不想死他还想看到大汉崛起的一天看到大汉百姓安居乐业的一天所以他决定接受华陀和张机的意见老老实实在晋阳待着。但这是有前提的那就是大汉一步步走向振兴不需要他驰骋疆场了否则他还是要冲锋陷阵。
李玮的儒学改良之策如果失败了如果天下再次大乱如果小天子控制不了局势自己就不得不再上战场。上战场是小事自己早点死也是小事但生灵涂炭是大事社稷倾覆是大事。这个责任自己承担不起根本承担不起啊。
“受胙……”
乐舞顿时一变乐工奏《大濩》之曲舞伎起《大濩》之舞。丝竹钟磐之声响彻山野。
李弘思绪被打断在张燕和吕布的左右扶持下摇摇晃晃地站了起来。长公主回过头来关切地看着他李弘努力冲着她笑笑示意她继续主持祭典。
长公主下拜受胙。(接收胙肉。)
“撤馔……”
黄岳高呼之后长公主和众臣起立各自长长吁了一口气祭典总算要结束了。
长公主乘着小憩的短暂时间走到了李弘身边“还支持得住吗?”
李弘几乎半靠在吕布的身上疲惫不堪地点了点头。长公主看到李弘眼里的血丝马上转头瞪着李玮没好气地问道:“你有什么重要事?为什么不对我说却把大将军拖一夜?”
李玮刚才高声朗诵了长长的祭文正口干舌燥嗓眼冒烟愣了半天没说话。
张燕轻轻拍了拍李弘的后背小声安慰道:“我们不能急千万不能急。这件事两年不行就三年三年不行就五年、十年总之要时间要时间欲则不达啊。”
李弘若有所思缓缓点头。
“咚咚咚……”鼓击三通。
“跪……”黄岳的叫声再度响起长公主和众臣跪倒。
乐舞突变雄壮激昂恢宏壮丽。乐工奏《大武》之曲舞伎起《大武》之舞。歌伎高唱:“于皇武王!无竞维烈。允文文王克开厥后。嗣武受之胜殷遏刘耆定尔功……”
“送……”
长公主三跪九叩由谒者引导退坐东厢。丞相、太尉、大将军等公、侯三跪九叩也入东厢。其余九卿等大臣、大臣夫人进殿三跪九叩后由宾司引导自殿两侧鱼贯而出。
宗庙广场上乐舞逐渐进入**。
《大武》之舞是“武舞”结构十分宏大表述了周武王的功绩。大舞分六段完美表现了武王伐纣战斗的完整过程既有士兵出征前如山岳峰峦般的阵势也有灭商的激烈战斗场景还有周、召二公亲自出场的领舞另外还有士卒们剑击枪刺、斧砍盾挡的激烈搏杀最后是大军凯旋诸侯尊崇武王的仪式。此乐舞场面恢宏壮丽拥有史诗一般的气魄传承千年不衰。
突然间号鼓齐鸣惊天动地三百六十名黄门鼓吹同时奏响了祭祀典礼的最后一个乐曲《大风歌》。
“大风起兮云飞扬威加海内兮归故乡安得猛士兮守四方。”
男女歌伎齐声高歌虽然只有短短三句但在反复吟唱之下在雄浑号鼓的伴奏下其磅礴气势冲天而起。
三十六名全身铠甲的“巴渝舞”舞伎手持长矛、弓弩在广场上边歌边舞舞姿雄健豪放潇洒迅捷。
吕布忍不住纵声长啸放声合唱“大风起兮云飞扬威加海内兮归故乡安得猛士兮守四方。”
李玮、张燕、刘冥、燕无畏、卫峻等文武大臣热血沸腾齐齐站起来振臂欢唱。
李弘的热泪悄然滚下他嘶哑着声音用尽全身的力气吼了出来:“大风起兮云飞扬威加海内兮归故乡安得猛士兮守四方。”
****
以下不计字数:在古人的概念中乐的含义比较广泛不仅包括乐曲还包括歌诗(词)、舞蹈。雅乐和俗乐在不同时期有不同的内容。战国时期人们将古乐视之为雅乐这些古乐是指古代祭祀天地、祖先和朝会、宴享时使用的正统音乐。以六代舞最著名它们是《云门》、《咸池》、《大韶》、《大夏》、《大濩》、《大武》六部乐舞相传分别创作于黄帝、尧、舜、禹、商、周六个时代。六代舞也称大舞是郊庙祭祀之乐。
刘邦队伍来自楚地他们所歌所咏多为“楚声”其中刘邦亲自创作的《大风歌》是楚歌名作其歌辞为:“大风起兮云飞扬威加海内兮归故乡安得猛士兮守四方。”这歌虽然只有三句但气势磅礴沉郁高亢。刘邦教沛中少儿12o人歌唱亲自击筑伴奏唱到后来刘邦起舞慷慨伤怀泣数行下。后来这歌被用于郊庙祭祀的场合。
汉代郊庙祭祀乐除沿用少数先秦雅乐如《文始舞》(原《韶舞》)、《五行舞》(原周舞)外大多是汉代用“楚声”所创作的乐舞所以在当时未被列入雅乐系统仍归属于民间音乐由乐府领属。到了汉哀帝时诏罢乐府依大臣孔光、何武所奏将这些汉代所作郊庙乐归于太乐领属升格为雅乐从此打破了人们传统上只把先秦古乐作为雅乐的概念。
巴渝舞是西汉初年从西南地区賨人(板盾蛮)那里传来的舞蹈。汉高祖刘邦在平定三秦时招募了一批賨人做前锋。賨人勇猛善战其风俗又善舞刘邦便命乐工学习和改编了他们的舞蹈因为賨人生活于巴郡渝水一带所以就称此种舞蹈为巴渝舞。巴渝舞传入宫廷后成为宫廷舞蹈用来在宫廷宴会上表演军旅战斗的场面歌颂帝王功德是汉代著名杂舞。
表演时舞者自披盔甲手持矛、弩箭口唱賨人古老战歌乐舞交作边歌边舞舞者有36人是群舞。由于这种舞蹈是武乐舞蹈汉哀帝罢乐府后对巴渝鼓员36人仍认为不可罢交由大乐领属将它列入雅乐舞蹈的系统。其伴奏乐器以铜鼓为主配合击磐、抚琴舞曲有《矛渝本歌曲》、《安弩渝本歌曲》、《安台本歌曲》、《行辞本歌曲》等4篇。巴渝舞展到魏晋已完全变成庙堂祭祀性质的舞蹈。
巴渝舞在我国古代舞蹈艺术中占有较重要的地位。
绶、冕冠、祭服:佩绶制度在华夏衣冠里为等级尊卑的一显著特征。佩指身上的玉饰绶是用来悬挂印佩的丝织带子。绶的织纹、色彩及宽窄长短都跟官阶相对应。佩绶用来区分地位尊卑。平时官员在袍服外要佩挂组绶并随身携带官印。
在汉代时期绶的系结方式通常是打成一个大回环然后下面系印章。印装于腰间的鞶囊中系于绶的一端垂于外边绶的另一端垂于身后故称印绶。汉初沿用了这种制度并加以双印佩刀之饰。
冕冠是古代帝王臣僚参加重大祭礼时所用的冠帽汉代遵循不改用作皇帝、公侯及卿大夫的祭服。
汉时最为端庄华贵的上衣是帝王和大臣所穿的冕服。冕服的形制如冕冠一样尊卑有别颜色和图案(章纹)大不相同。皇帝的冕服是衣裳玄上纁下即黑色材料制成的上衣赤黄色材料制成的下衣。皇帝冕服所用的图案为十二章纹(一章即一种图案)。上衣六章用绘下衣六章用绣。十二章纹依次为日、月、星辰、山、龙、华虫、宗彝、藻、火、粉米、黼、黻。
日、月、星辰取其照临;山象征稳重;龙象征应变;华虫(即一种雉鸟)象征文丽;宗彝(祭祀礼器)象征忠孝;藻(水草)象征洁净;火含义光明;粉米(白米)取其滋养;黼(斧形)象征果断;黻象征明辨。皇帝在最隆重的场合必须穿十二章纹。诸侯、三公冠九旒者衣裳则用山、龙以下九章纹。九卿以下冠七旒者则用华虫以下七章纹以此类推。
第二卷乱世豪雄篇第十二章旌旗未卷第二十节
除夕夜。
晋阳城银妆素裹爆竹声声热闹非凡。
这座北方大城在历经二十多年的建设后规模已经非常庞大城中居民有几十万之众商贾更是云集而来楼宇相连行人如织车马如龙气势恢宏。
除夕晚上的年夜饭是一家人团聚的日子但今年情况特殊很多官僚士人因为参加新年大典和长公主的大婚纷纷冒着严寒从各地赶来无法和家人团聚。长公主为此特意下旨在晋阳宫举行盛筵和臣僚士人们共度除夕。
年夜饭要慢慢吃要从入暮时分吃到深夜也叫守岁。守岁既是对逝去岁月的留恋也是对新的一年寄予美好希望。
天黑后晋阳宫灯火通明前殿广场上点燃了九堆篝火熊熊烈焰照亮了夜空。
戌时(晚七点)钟鸣盛筵开始食举之乐同时奏响丝竹之声悠扬动听。
坐在富丽堂皇的大殿内听着优雅的乐曲望着食案上的美肴柯比熊有些晕头转向。他是第一次参加这种宫廷盛筵豪华的场面让他在好奇之余又非常紧张担心自己因为不懂礼节而惹人耻笑丢了鲜卑人的脸面更让大将军难堪。
风雪早就考虑到了这一点她和李弘因为身份的原因都不能和他坐在一起特意安排辅国将军燕无畏坐在他身边妥为照顾。
燕无畏看到柯比熊局促不安不禁微微一笑用鲜卑话低声说道:“在大汉饮食礼俗很多尤其是这种场合礼仪规定更为严格不能有丝毫的僭越。一般来说天子由膳宰代尝饮食然后才举筷品尝。天子开始进食了臣僚们才能开始吃在天子没有进主食之前臣僚们不能先进主食只能啜饮等候。当天子请臣僚用菜的时候臣僚们先把食案上的菜每个都尝一点然后才依自己的喜好来选食。如果你想吃远处的东西必须先从近处开始否则就是贪吃贪多了。”
柯比熊本想去拿食案上的筷子听到这话急忙把手缩了回去。此刻上座的长公主正在和坐在右侧第一席的不其侯伏完说话一个膳宰正跪在食案一侧品尝饮食还没有开始进食的意思。
“还有什么要注意的?”柯比熊尴尬地笑笑不好意思地问道。
燕无畏指了指面前的食案“食案上菜盘的多少是有讲究的。天子的食案上是二十六盘菜。宗室外戚身份的列侯和丞相的食案上是十六盘菜普通列侯、三公、大将军、九卿大臣的食案上是十二盘菜。秩俸两千石、两千石大臣的食案上是八盘菜而秩俸千石以下的大臣只能享受六盘菜的礼。”
柯比熊迅扫了一眼食案上的菜盘。
炸烹天鹅红焖野鸡卤汗油鸡红烧甲鱼挂炉羊羔马朘(专以马鞭肉制成的特殊菜肴)蹇膊庸脯(蹇膊驴肉干和狗肉脯)胹羔(胹煮得熟烂的羊羔肉)铁扒肥雁配着鲜腻的酸浆牛腿筋闪着黄油软滑芳香狗豚韭卵(枸杞子炖小猪肉)羊腌鸡寒(腌羊肉和凉酱鸡合拼的菜点)。
左手方的小几上摆着豆饧(即饴糖豆酱一类的甜食品)又粘又酥的蜜馅饼还有大米、小米、二麦、黄粱等主食。右手方的小几上摆着玉色的果子浆鷇膹雁羹(鷇膹带汤的炖嫩雀)大雁肉羹和糯米酒。这米酒透着澄黄味醇清凉让人垂涎欲滴。
“怎么会这么多?”柯比熊疑惑地问道。
“主食、甜点、汤羹、酒浆都不算。”燕无畏笑道“你是东部鲜卑王位同诸卿所以食案上是十二个菜盘。”
“这吃得完吗?”柯比熊不由地低声惊呼。他虽然在大漠上贵为部落王但生活也没有奢侈到这种地步。
燕无畏吓了一跳四下看看生怕别人听到了“你千万不要全吃了后面还有很多菜肴酒羹。”
“还有?”柯比熊不由得地瞪大了眼睛难以置信。
“菜要上九道每道菜都是十二盘另外甜点、汤羹、美酒也要不停地撤换。你浅尝即止即使好吃也要忍着免得早早填饱了只能看不能吃让人笑话。”
柯比熊叹服。大汉就是大汉泱泱大国连吃饭都这么豪华、奢侈让人叹为观止。
“进食的时候也有规矩。”燕无畏继续说道“要用手而不是筷子取食黍米饭不要用手搓饭不要落得满桌是饭不要流得满桌是汤不要吃得啧啧有声不要啃骨头不要将咬过的鱼肉放回鱼盘不要只吃一种菜肴不要翻来覆去地挑菜不要大口喝汤不要搅和菜汤不要喝咸肉酱不要当众剔牙不要大声说话不要纵酒无度……勺柄要向南方湿肉要用牙咬干肉要用手劈吃烤肉不要一次嚼得太多……”
柯比熊几乎晕倒。大汉乃礼仪之邦但这规矩也未免太多了。
燕无畏很严肃压低嗓门滔滔不绝而柯比熊已经听不进去了他哭丧着脸说道:“我能不能出去透口气……”
“不能……”燕无畏断然说道“饮宴之时不得擅自离席更不能中途无故离去。”
两人正说着谒者(主宾赞受事)站了起来大声叫道:“殿下 ……”
“跪下跪下……殿下要说话了……”燕无畏拉了柯比熊一把两人面朝北方双双跪下。
长公主说了几句祝福的话然后躬请众臣归席。
谒者再呼:“臣祭……”
大臣们回礼。丞相李玮代表百官感谢天子和殿下的隆情厚谊躬请殿下入席。双方谦让了一番。长公主先行就坐举筷浅尝然后请臣僚们用菜。
燕无畏拿起筷子看到柯比熊还在左顾右盼急忙咳嗽了一声。柯比熊这才反应过来随即小心翼翼地拿起筷子。虽然饥肠辘辘但他还是强自忍着战战兢兢地在每个菜上点了一下。柯比熊暗暗叹气这饭真难吃啊比受刑还难受。他还没吃上几口燕无畏又咳嗽了。柯比熊以为自己什么地方失礼了吓得忙不迭地放下筷子。
“老弟筵席有两个多时辰你这么吃会把肚子吃撑了。”燕无畏笑着说道“浅尝即止浅尝即止……”
柯比熊左右看看果然大家都放下了筷子正兴致勃勃地望着殿堂中央的一群艳丽舞伎。
丝竹声起舞伎们手持双耳鞞鼓合着乐曲弄鼓击拍轻歌曼舞。
“江南可采莲莲叶何田田鱼戏莲叶间。鱼戏莲叶东鱼戏莲叶西鱼戏莲叶南鱼戏莲叶北。”
一人唱众人和歌声优美动听舞姿雍容典雅。
燕无畏看到柯比熊如醉如痴不禁得意洋洋地介绍道:“这是大汉的相合歌这乐曲就是相和大曲里最有名的《江南》好听吗?”
柯比熊连连点头。
“这还不够好听缺乏阳刚威猛之气。”燕无畏笑道“等一下你再听听鼓吹乐那才是大汉真正的乐舞。”
“还有比这更好的?”柯比熊惊讶地问道“比上午祭祀大典的《大风歌》还好听吗?”
“当然……”燕无畏举起了酒爵“来喝酒有机会我亲自给你唱一曲。”
“你也能唱……”柯比熊失声轻笑。
“大汉男儿有几人不会吟唱《大风歌》有几人不会高歌《战城南》?”燕无畏捋须而笑豪气勃。
丞相李玮执弟子礼敬酒于不其侯伏完。
伏完略略谦让坦然受之。
伏家是大汉四百年来历史悠久声势显赫的以经学闻名于世的大门阀。伏氏一族尚《诗》、《书》有“伏氏学”之美誉一门曾出了十二位经学博士可谓人材济济。
据传伏家是伏羲后裔先祖伏胜是大秦朝博士也就是历史上有名的济南伏生。孝武皇帝时伏孺客授东武。其后有伏理为当世名儒以《诗》授孝成皇帝为高密太傅。伏理的儿子伏湛承继父荫补为博士弟子员王莽时为绣衣执法刘玄入关拜其为平原太守光武帝即位闻伏湛之名征拜为尚书令修订旧制后拜三公行大司徒事。伏湛之后又有其弟伏黯、弟弟的儿子伏恭和其四世孙伏晨、五世孙伏无忌等人名扬天下其中伏恭曾官至司空。伏完就是伏无忌的孙子。伏晨娶高平公主孙女是孝顺皇帝的贵人。伏完娶了阳安长公主伏完的女儿是孝献皇帝的皇后所以伏家又是世代的皇亲国戚。
放眼当今天下传承四百年而不衰的高门大族所剩无几而伏家就是其中最显赫的代表。伏家是徐州琅琊国东武人而以琅琊国为中心的青兖徐一带又是经学世家的聚集地这个地方在过去、现在和将来出现了很多显赫门阀琅琊因此名扬史册。
自从郑玄大师到河北后青兖士人实力骤增在朝中有以蔡邕、张邈、孔融为的大儒在州郡有以臧霸、祢衡为的名士在朝野内外更有郑玄、伏完这样的当世鸿儒青兖士人因此轻轻松松地控制了朝政。四年前的长安兵谏就是以北疆系为的朝堂势力联手合作重创了青兖士人把青兖系的势力赶出了朝堂。
但青兖士人的力量依旧很庞大尤其这次骠骑大将军赵云主掌国事后青兖士人纷纷再入朝堂大有卷土重来之势。郑玄大师去世后青兖士人的最大支撑就是不其侯伏完。
“伏氏学”承继四百多年有个与众不同的地方那就是它一直保持着正统的儒学精髓。
伏氏学起于伏胜。伏胜长寿死于孝文皇帝三年(公元前161年)享年99岁弟子数千之众。孝文皇帝当年为求《尚书》曾遣太常事史掌故晁错前往求教得29篇《尚书》传世至今。伏胜撰有《尚书大传》是经文学派的开山祖师。后世人极为推崇尊拜。
伏氏经学远远早于董仲舒的新儒学在孝武皇帝独尊儒术后伏氏经学虽然为了仕途不得不研习谶纬但并不屈从于董仲舒的新儒术依旧牢牢固守着自己的正统儒学地位。因此当扬雄鼓吹儒学改良复兴正统儒学时伏家极力支持摇旗呐喊。当刘向、刘歆父子推出古文经学的时候伏家也毫不犹豫地予以支持。当伏湛出任光武皇帝尚书令受命重修旧制的时候伏家也不失时机地提议设立古文经学博士试图改良儒学。
伏氏学一直想复兴正统儒学这是伏家历代儒士的最大心愿。所以当伏完听说张燕、襄楷、许劭等人正在晋阳清谈援道入儒之事时立即察觉到这是一个千载难逢的复兴正统儒学的机会所以他当即让自己的儿子伏典日夜兼程赶到晋阳参加了悬瓮山这场即将震动天下的论辩。
让他惊喜的是伏典离开长安不久长公主的书信就到了。他因此可以名正言顺地离开长安可以在不对长安产生影响的情况下参加“援道入儒”的商讨。
这两天他和襄楷、许劭、王剪、王真等道儒两家大师在悬瓮山仔细谈了一次基本上认同两家大师提出的“取道家之长补经学之短复兴正统儒学重建道家学说”的主张。但这里有个关键问题那就是正统儒学复兴后就是新儒学就要和当今的新经学和今、古文经学三家学派以及大有东山再起之势的道家学派产生激烈冲突如果没有天子、殿下和北疆系势力的支持这个儒学改良肯定失败。
伏完把李玮拉到自己身边坐下闲聊几句后突然问道:“仲渊这个时候你到晋阳来到底想得到什么?”
李玮愣了一下蓦然间灵光一闪困扰自己的难题迎刃而解。冥冥之中自有天意当年一次次的血腥杀戮似乎就是为了今天为了诞生一个新儒学为了开创一个崭新的中兴大局。
李玮脸上的笑意渐渐化开“我们的目的是一样的。”
伏完也愣住了他手抚白须两眼望着李玮沉吟良久“你有这样的决心?”
李玮抬手指天淡然一笑“天地为鉴。”
****
以下不计字数。
相和歌的名称最早见于汉代它是在街陌谣讴的民歌基础上继承先秦楚声等传统而形成的一种音乐形式其特点是“丝竹更相和执节者歌”即歌唱者自击节鼓与伴奏的管弦乐器相应和并因此而得名。主要在官宦巨贾宴饮、娱乐等场合演奏也用于宫廷的朝会、祀神乃至民间风俗活动等场合。
相和歌在展过程中逐步与舞蹈相结合成为一种有器乐歌唱与舞蹈相配合的大型演出形式被称为大曲或称相和大曲它最能反映当时艺术的水平。
汉代杂舞。
汉代乐舞有雅乐舞蹈和杂舞之分。雅乐舞蹈主要用于郊庙、朝飨等庄重场合比如巴渝舞和灵星带舞。杂舞一般是在宴会场合使用它往往起源于民间舞蹈经过宫廷音乐家的加工、创作成为为统治阶级歌功颂德的舞蹈形式。其风格比较典雅也有娱乐性的一面。汉代杂舞主要包括鞞舞、铎舞、巾舞、拂舞、剑舞。
鞞舞得名于舞人所持的舞具——鞞鼓。鞞是一种带柄的扁形小鼓。